「商道」這部韓國製作的連續劇,劇情背景大約是發生在中國清朝乾隆時代,以經商為主題而發展出一段感人而令人省思的故事。它沒有港台或大陸製作之古裝劇那般奢華與誇張,劇情演變極為踏實平凡,各角色內心戲的表達,深切而感人。整個故事的內含,表面上是一個當時商場做生意的故事,而實際上,把儒家的做人道理與佛家的菩薩精神,表達得淋漓透徹,雖是韓劇,然中華文化的儒、道、釋的精華,卻一顯無遺。末學願在此對其作一重點性之分析。
「商道」即「人道」:
主角林尚沃學習經商,始終秉持其一貫的信念,即「做生意,不是僅在於賺取金錢,而是要賺取人心」,做生意成功的先決條件,就在於做人成功,再加上機智而準確的判斷與堅定的信念,擇善而固執之,最後終於出人頭地,帶領韓國整個商界,步入正軌,成為當代生意人的典範。那些唯利是圖而不擇手段的種種商家們,雖然一時也能賺到大錢,但就像是建築在浮沙上的建築物,不能持久,遲早必然崩塌。失去人心的生意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亦「智」、亦「仁」、亦「勇」:
林尚沃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儒家標榜的「智、仁、勇」精神。
他是智者。有遠見,不耍小聰明,不貪捷徑,不佔便宜,一切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絕不偷機取巧,他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走著似乎愚蠢但最踏實的路子,具有卓越而深遠的見地,見人所不能見,當機立斷,毫無遲疑。他由最低層的雜工作起,層層吸取寶貴的知識與經驗,不斷的充實自己,即使在最危難的時候,一樣保持理智冷靜,絲毫沒有慌亂失所。他是大智若愚的典範。
他是仁者。心地善良慈悲,講信重義,一切以「利人」為考量,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他人,為了利人而不惜損己,無怨無悔,但他也不是個濫慈悲者,賞罰分明,絕不護短,雖然有時也會一現怒目金剛的威儀,以達教育之目的,但其心中沒有嗔怒,只有愛心。因此,仁者無敵。譬如說,他寧可不顧損失購買奸商們哄抬離譜的食鹽,發放給貧困的難民;另外,發放極低利的貸款給貧戶們,讓他們能償還借自奸商們的高利貸。為了苦難中的百姓,再多的損失,也在所不惜。
他也是勇者。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擇善而固執之,勇往直前,為了正確的理念,義無反顧,毫不退縮,雖有粉身碎骨之險,亦在所不惜,這份對理念的堅持,非有過人的膽識不可,否則就會被逆境所擊倒。譬如說,他為了要打破中國商界不合理的秘密協定,抱著寧為玉碎而絕不妥協的理念,終於讓對方屈服,從此為韓國商界爭取得了應有的公平交易。另外,在他面對叛軍頭目脅迫之時,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寧死也不從,終於感動了對方,而能免於其難。像他這種不屈不撓貫徹理念之氣慨與膽識,絕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
由放下嗔怒到菩薩精神:
最難能可貴的是,林尚沃當年遭人誣陷,以致家破人亡,遭受如此慘痛的打擊,雖然善根具足的他,也一時無以去除心中的怨恨,然而,他後來接受了佛門大師的教誨,經過了一番歷練後,他的確放下了心中的那把「殺人的劍」,嗔心盡除,以德報怨,也感化了敵人,令其無地自容。然後,他更積極地尋找那一千把「救人的劍」,而這一千把「救人的劍」並不在山上修行的道場裡,反而就在世井生活的社會裡,捨「出世」而就「入世」,他終於找到了它們,由此,拯救了成千上萬的苦難同胞,令他們得以離開苦難,安居樂業。他不僅樹立經商的典範,同時也拯救韓國當時財政困境,間接地掃除了官商勾結之惡風,令百姓免於饑荒與匱乏,其功德不下於佛家所標榜的「轉輪聖王」。
放下了心中的那把「殺人的劍」,去除了貪、嗔、癡,可算已到達了佛門「小乘」的聖境。他還認為不夠,更進一步的去尋找那一千把「救人的劍」,藉以普救眾生,篤行菩薩道,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大乘」菩薩的精神,在此展現無遺。
整個劇裡,沒有刻板的說教,但佛法的精神,全都囊括融入其內。
結語:
據說該劇乃是依真人真事編製而成的,難怪具有無比的震撼力,情節感人,扣人心弦,平實中現出偉大的人生道理,深入淺出,實在難能可貴。
誠如 南老師曾言,像這樣一部感人而發人省思的電視劇,其對社會正面的影響力,可能比講述十部《金剛經》,還要來得有效。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其並不一定須要死死板板而道貌岸然的說教,而是要在活活潑潑的日常生活之中,切實體驗人生的真諦,進而導引周身一切人與事,逐步趨於理想的中道而達至善之境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