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迴向」淺解

  「迴向」一詞,在佛教界時常提到,熟悉異常,每個佛教徒都會用它,但其究竟含義與道理如何?恐怕許多人未能盡然了知,甚或有所誤解。末學僅以一己淺知,略加探討,不對之處,尚祈賜正!

「迴向」之目的,在於「利他」

  我們通常在日常修持中或法會時,都會有「迴向」之過程,是用自己之意念,將修持、行善或法會所獲之功德,迴向給一個特定的人、事或一切眾生等等,希望他們能由此獲得利益,離苦得樂。其目的是以利他為主的。這也是多數佛教徒所瞭解的「迴向」。

「迴向」之基礎,在於「因果」

  我們都知道,佛法中最重要的一條定律就是「因果」律,一切萬有都屬「因緣法」,「迴向」也不例外,若要澈底探討,則是非常深奧的。

  從物質世界的現象中,我們比較容易看到世間萬物運行的法則,譬如說,在太空中,沒有地心引力的牽制,我們抛出一物,該物會運行一個圓圈,力盡之後,又會迴轉回來。再觀更大一些,日月星辰以及星系宇宙,都是呈現迴旋式的運行現象,由一點出發,經若干歷程後,又回到原點,周而復始,永無休止。佛經也告訴我們,物質世界的四大,也都在成、住、壞、空的循環著,循環也就是圓圈式的迴旋。

  物質世界的現象比較顯而易見,然精神世界,雖然無形又難以勘察,但其法則,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果」就是迴旋,由「因」出發,經過若干歷程,迴轉回來,就成為「果」,無論任何一個動作或念頭,善行、無記或惡業,都會形成其「因」,而這個「因」就會兜出去一個圈子,最後又回返到自身,形成「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這個道理。至於這個圈子會兜多大多久?則要看該項業力的成因與動力而異,一般凡夫是沒有能力去洞悉與了解的。

  因此,任何善行功德,即使不去刻意「迴向」,它也會隨其因果的自然軌道而迴旋,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迴向」的道理,是在其自然的迴旋之基礎上,用意志力加諸其上,加一把力,令其走向某個特定的目標,固定其迴旋的方向,到達預期鎖定的對象後,令其受益,最後它又會自然的繼續迴旋到自己身上來,這是自然法則,而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

「迴向」之動力,在於「功德」與「定力」

  為什麼「迴向」有時效果顯見,有時則否,而且亦因人而異,是何道理?功德有大有小,大的善行或精進的修持,其功德就愈大,其所及的範圍與影響也愈大。而「迴向」之功效除「功德力」之考量外,還要看「迴向」者的誠意與定力如何而定,一念至誠而定力深厚者,就能將此功德送達既遠又廣的地方,普及諸多眾生。因此,一般法會迴向超度時,都要懇請有道之修持者行之,就是這個道理,否則,功德就難以如期送達特定之目標,不能令其獲得利益,可能反而會造成眾生的怨氣,轉成了另一股惡業,收了相反的效果,也未可知。

  故「迴向」之先決條件,首先是要有相當累積的「功德」,再來還須配合相當的誠意與定力,至誠就是定力的基礎。沒有功德,拿什麼來迴向?沒有至誠與定力,也無力量送達功德。

佛菩薩善惡不沾,永遠「迴向」

  佛菩薩之心境,時時都是清淨無染的,不僅惡業不沾,善業功德也一概不要,所有的功德統統都迴向給眾生,功德一旦迴轉回來,再迴向出去,一轉回來立即又彈了出去,有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形成一股無比的力量。由此看來,佛菩薩之所以有如此宏偉無邊的願力顯現,這應該是其主因之一。

  當然,有些人也會發願說,不要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出去。此番心願固然很偉大,但事實上能否做到,卻是個大問題。如果此心能同佛菩薩一樣地,時時無住無著,清淨不染,自然惡業、功德一概不沾,就能做到令功德永遠迴向出去,利益眾生。如果做不到如此,願望雖大,恐怕也難以如願以償的了。

  「迴向」的道理基於「因果」,實際上,任何萬有之事物,又何嘗能脫離「因果」?生死、業報、輪迴等等均離不開「因果」之範疇,只是其在現象上之顯現不同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