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殊勝妙密的「觀心法門」

「觀心」內含,簡明卻深奧

  「心」是一個籠統而含糊的一個用字,「觀心」簡單的說,是觀察自己的心念來去、起伏。然而,我們身體上的每一感覺,實際上就是一「念」,身心本為一體,是難以硬性畫分的,所以這個「觀心」,自然就包含了身體的覺受在內,此外,一切影響身心變化起伏的內緣外境,又何嘗不須清楚了然﹖故也自然而然落於觀照之中。換言之,雖說是觀的是一個「心」,實際上,所觀的範疇,包含了身心及周遭一切內緣與外境。不僅每一「正念」都觀到了,「妄念」也一個不漏,有如明鏡照萬物,不加選擇,不取分別,無論美醜、淨垢,是佛也好,是魔亦好,一切均照,絕不偏頗,不加也不減,遇魔本無懼,見佛亦不喜,了了分明,毫不含糊。不著有、亦不住空,不住動、也不住靜,而觀照所及,不專住一處,是「無住」,但也無一漏失,也可說是「普住」。也就是說,在無思量的狀況下,一樣的見聞覺知,在方法上,不是死守一端,色空本不二,均照而不沾,面對一切境界而不隨其所轉,從從容容,活於中道。

  妄念來了,觀照著它,不嗔亦無喜,不迎亦不隨,妄念本空,用不著趕它,當你清清楚楚的觀照著它時,它就自然消失了。待修習功深,妄念自然逐漸減少而至妄念不起,妄念不起時,也不死守那空空洞洞的境界。

  佛法是入世的,我們在行住坐臥之中,日理萬機,又何嘗無須動念,但念動又有何妨?只要一切都在清楚的觀照之中,念起念落,不加一絲多餘的念頭,也不減少任何所須的思維,任其來去,不拒不隨,用心若鏡,清楚自在,隨時隨地都可「觀心」,一切身心內外,無一不在透徹觀照之中。

  南老師曾說過: 「隨時都在觀照之中的人,是不會沒有成就的」。殊勝如此,可見一斑。

層次有淺深,心法卻如一


  當然,觀心法門是有層次區分的,一般說來,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其為:

  「有覺有觀」- 初步觀心修持者,仍然須從有為有守開始起觀的,既有覺受,也有能所,還不能脫離五陰的籠罩,一時還無能自在解脫,有待慢慢練習,功行逐漸增長。

  「無覺有觀」- 此時,身體的覺受已經沒有了,輕鬆多了,逐漸進入「照」的階段,但心中還存有一個淡淡的「觀」的觀念。

  「無覺無觀」- 既無覺受,也無須刻意起觀,無觀而觀,觀而無觀,沒有作意,沒有能所,人天合一,萬物同體,照天照地,自在解脫。

  觀照的功夫上,有深淺層次之別,但「用心若鏡、清楚了然」的心法與原則,卻始終如一不變,最初的也是最後的。

吻合經教,付諸實行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佛教徒都知道,但如何去做到它,又似乎茫無頭緒。而觀心法門要求的是,一切都在觀照之中,不住著某一處,但也處處清楚了然,這不就是「無住生心」的真修實踐嗎?

  念頭來了,不迎不隨,來龍去脈,了了清楚,不就是圓覺經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法則嗎?

  心經亦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觀心法門」既不住色,也不住空,空色不二,均在靈明觀照之中,在方法上,不是死守一端,而是活潑於中道,與心經的般若內含,完全吻合。

  懂得了觀心法門的精髓,這些經教的文字,自然理通事亦趨,就不難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了解的了。

修定保任,非其莫屬


  我們都知道,「定」的種類很多,也有相當層次上的差別,有人一入定就是若干日,不知時光流逝,一眨眼就過了多日,這種「定」已是非常不易做到的了,身體上不能達到息止脈停,心念上不能做到念止忘我,是難以進入如此定境的。然而,嚴格來說,這還不是最上乘的定,因為這種渾然不知的定,有入有出,有守有為,不能隨時保持如此,即使能做到了永久如此,則不就形同木石,又有何益﹖又如何能夠入世而幫助其他的眾生呢?故這種定還是一個修定的中途站,真正上乘的定還要遠遠超越如此階段的。

  「定」的簡單定義為,「不昏沈、不散亂、一念清淨清楚了然」,依末學淺見,「不昏沈、不散亂」可以說是定的境界,而修定的方法與中心,則在後面的一句「一念清淨清楚了然」上,一念清淨、清楚了然,自然不會落於昏沈,自然也不會妄念紛飛,因為觀照之中的妄念,不驅自滅,這也就是「觀心法門」的精髓所在。

  未悟之人可以用它減少妄念,以期他日「明心見性」,而已悟者更需要它來保任,證入更深的層次。

  即使徹悟之人,要想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都在「定」中,做到定而無定、無定而定之「上定」,「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還非得用上這「觀心法門」的上乘觀照功夫不可。當然,此時的觀照,已是「無覺無觀」之境地了,觀而無觀,無觀而觀,無須刻意,了了分明,雖是日理萬機,卻也沒有絲毫偏離「般若」本體,戒律不守而守,煩惱不斷而斷,一切言行自動落於定慧之中。篤行菩薩道,卻也了無罣礙。除了「觀照」之外,似乎難擇他途。

配合他法,相輔相成


  「觀心法門」,可以作為專一修持的法門,也可以配合大多其他修持的正法,相輔運用,並無抵觸。

  譬如說,修淨土念佛法門者,一邊念佛,同時己心地也如明鏡一般的觀照著,明照自己的念佛,返聞聞自性,清清楚楚。而修密持咒者或參禪者,亦復如此,身、口、意的一切動靜,都在觀照之中,了了分明。

  「觀心法門」,不像有些法門,須要有特定的環境與時間,方可有效行之,而觀心法門沒有時空的限制,可以用之於任何時、任何地。在行住坐臥中,或出世、或入世,時時觀照,清楚了然,就合觀心法門。依末學一己淺見,比之其他修行的法門,「觀心法門」可算是最為接近「無為」的一個法門了。

  有時由於身心欠佳,或用功過度,也會落於疲「觀」而進入類似頑空之狀況,此時,在心頭輕輕帶上一句佛號、或一聲咒音,將頑空中劃上一道閃電,破空而過,立竿見影,立即能夠返歸般若本體。故於各法門間,行者若能運用智慧適可調整,相互配合運用,自有事半功倍之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