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臨終要訣 - 淨念相繼 (南師衣中珠之探尋系列)



  南師針對臨終之要訣,過如下之示,即: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阿彌陀佛一個字都沒有了心念乾乾淨淨這個知道心裡心念乾乾淨淨這個是淨土淨念相繼信得過就在這個境界裡頭都清淨了要死的時候身上痛苦感覺都知道這個清淨念也沒有丟掉都在旁邊不要跟痛苦一切拿起走反正知道要死的痛就讓你痛吧這一念清淨淨念相繼身體裡的四大拆開了痛苦捨掉了

  淨念清淨當下就在淨土往生淨土然後天上人間十方世界各個國土自由往來就是這一念就叫做淨土淨念相繼

  剛才黑板上跟你們寫出來大勢至菩薩告訴你當你念佛的時候一念什麼都沒有想只有念佛都攝六根念到最後佛號也沒有了這一念淨念相繼這個身體的感覺有沒有當然有不管這淨念相繼就是淨土法門就可以到家了到家以後你們自己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成就佛法看你們自己開悟的機緣不會墮落了現在就是淨念相繼了

  這幾句話,來,似乎沒有什麼特異之處,但經仔細分析,卻是無上密寶, 南師已把一些千古以來諸位大德多不輕易說明的秘密,平實地告訴了我們。茲分析如下:

(一)            臨終時的「淨念相繼」是什麼?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阿彌陀佛一個字都沒有了心念乾乾淨淨這個知道心裡心念乾乾淨淨這個是淨土淨念相繼信得過就在這個境界裡頭都清淨了,…」

  我們一般都會把「淨念相繼」看成一個高不可攀的修持境界,在這裡, 南師以最平凡、最了當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個平時念佛的人,在臨終時,可能「阿彌陀佛」中任何一字都提不起來了,沒關係,你只要心中保持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的痛苦,也知道自己的一念清淨,當下這就是「淨土」,而這一念清淨、清楚明白,就是「淨念相繼」。但要信得過,信則靈,信則得救。若有懷疑,其功效則要大打折扣了。

(二)            臨終時,如能做到「淨念相繼」?

  「就在這個境界裡頭都清淨了要死的時候身上痛苦感覺都知道這個清淨念也沒有丟掉都在旁邊不要跟痛苦一切拿起走反正知道要死的痛就讓你痛吧這一念清淨淨念相繼身體裡的四大拆開了痛苦捨掉了!」

  臨終時,四大分散,當然痛苦,但心不要隨著覺受走,痛就讓它去痛吧! 南師在其他相關的開示中,也告訴過我們,那個知痛的,也是一念清淨的來處,並不在痛上,把心意放在知痛的那個上,苦受自然減低,而心念仍能保持平靜了然,也就是「淨念相繼」。心若隨著覺受走,就會亂了方寸,而不能一念清淨而「淨念相繼」了。

(三)            臨終時,做到了「淨念相繼」,其結果又如何?

  「淨念清淨當下就在淨土」,能做到一念清淨而「淨念相繼」,當下就是淨土了。然後,「天上人間十方世界各個國土自由往來」,也就是說,此時自己的願力要去哪,就能去哪。譬如說,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者,就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基督徒之願力要去其上帝的天堂,就能去天堂;若願力想去東方藥師佛琉璃光淨土者,自然也能往生該處;想返回人間,繼續修持的,當然亦能如願等等。換言之,三界、六道中,想往生何處,自己就能隨願而去。

  「這淨念相繼就是淨土法門就可以到家了到家以後你們自己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成就佛法看你們自己開悟的機緣不會墮落了現在就是淨念相繼了。」

  幾句話,玄機就更大了。除了不會墮落了,而能夠隨願往生任何去處外,還可乘此大好機會,開悟證果,成就菩提,也就是密教所談的「中陰成就」。因為,此時剛進入中陰階段,中陰身沒有四大色身之障礙,依密乘的說法,此時,自性之光會大放光明,雖為時極為短暫,但若能夠好好把握住時機,將自己的子光融入自性的母光之中,合而為一,即能解脫開悟、了證菩提,。藏密黃教宗格巴大師,據說就是中陰成就的。 南公他老人家在此把一絲玄機透露給了我們,剩下來,就要看我們自己能否有此智慧與因緣來參透其中的玄妙了。

總結

  死是眾生之大事,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遲早都須面臨終了的一刻,能否善終?其學問可大了,此時,權勢幫不上忙,財富也起不了作用。一般人靠福報,而修行人除福德外,還有修持的力量。修行人修了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在臨終時能否使得上力了,也就等於「養兵千日,而用兵一時」之道理。這一關對修行人尤其重要,否則,可能努力修了一世,最後還是無以自主地隨業往生,豈不可惜!

  這一段的開示,是如此直接,如此了當,把生命科學的大秘密,用如此平易簡單的話語,清楚地告訴了我們。而且並沒有帶有任何宗教與信仰之色彩,是放諸世間而皆準的道理,不僅佛教徒能夠援用之,基督徒、回教徒、儒家、道家等等,都能因之得惠。佛法本是世間的真理,若帶上了宗教的氣息,反而局限了它浩瀚的能量。這也就是 南師的開示,特殊而與眾不同之處了。故閱讀 南師之開示,不能草草翻過,必須反覆深參,方能了之。因為許多暗藏的「衣中珠」,就可能在一句不起眼的閒話之中。

  他老人家把至寶獻給了我們,就要看我們能不能識貨了,而且,我們還須信得過,一有懷疑,定失其效了。最後,我再強調一句老話:「莫將容易得,反作等閒視」,與諸君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