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儀軌英譯後,有英文概說之議
於1997年秋季開始,在楊定一師兄主導下,我居於輔助角色,經 懷師許可後,開始師傳「準提法」儀軌之英譯工作,至1998年初,終於告一段落,英譯儀軌,終於出爐。
楊師兄認為單單一份儀軌之英譯完成,仍然不夠,應該還須有一套英文的概說搭配較妥,打鐵乘熱,乾脆由我們繼續做下去。然而,我們發現其所面臨的困難,比英譯儀軌還要複雜,因為儀軌中文部份,早已具備,我們只要依中文確切譯成英文版本即可,而「準提法」概說部份, 懷師歷年來的開示記錄雖有一些,但都沒有一個系統的整理,中文資料都沒有一套完整的文稿,撰寫英文概說,依據何在?於是,我建議先將中文開示解說的種種資料,先行整理撰寫成文,把中文部份先整出一套較為周圓的文字,呈報 懷師批閱核准後,中文先有了依據,再依其文譯成英文,也許可行。
楊師兄同意了我的建議,由於楊師兄從小在國外長大,英語幾乎是其母語,當然比我高明甚多,然其中文程度,聽與說還可以,看與寫則無能為力,因此,中文概說的整理撰寫,就無可奈何地落在我的肩頭上了。我也自知能力有限,難以擔當此一重任,但經楊師兄一再催促,只好嘗試著手撰寫中文文槁,總之,其還得經由 懷師審核批准的過程,於是放膽開始下筆,手頭上 懷師開示的資料當時並不多,同時也參合了許多 首愚師父的開示記錄,作完了初步的文稿。
由於自己當時對準提法的了解,非常粗淺,根本沒有掌握到法的精髓,文字內容當然有誤,距離水準太遠,待傳呈當時居住香港的 懷師審閱後,惹其震怒,立即訓斥我們,不要誤己而害人,我才感受到自己對法的不夠審慎, 恩師的棒喝,打醒了夢中人。此事也因之擱置,一擱置就是十多年。
事隔多年,因緣再啟
我們紐約的準提共修,已有多年,原本每月一次借大覺寺舉辦,於去年(2009)八月開始,由於一位同修願將其住處提供我們作為準提共修之道場,因此,我們每月的共修於新址再增加一次,成為一個月兩次,平均每二週就有一天共修。
三個月來,兩個道場之參與者,不盡相同,會來此處共修者不一定會去彼處。最近在居士家中的共修,來了位名叫Carol的美國太太,是退休的教師,其對我們宗教氣氛濃厚的「準提法」, 深感興趣,堅持要學,而我們手頭上,雖有數年前所譯的「準提法英文儀軌」,但其他解說的資料,完全沒有英文的譯述。帶領雙語的共修,實在不易。但這又是未來此地的大勢必然與遲早必須面對的事實,即使此地華裔家庭的第二代,能夠讀寫中文的,寥寥無幾,若要將正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英語的本土化所需之傳法資料,則必須由我輩開始著手譯述,方為上策。然基於多年前魯莽行事之經驗,心中顧忌頗多,猶豫不定,但又想到此乃今後必然趨勢,無可避免。現在 恩師仍然住世,還可指導我們,如今不作,將來沒有了依據,就更難成事了,雖然自己的能力極其有限,但仍想集聚眾人之智慧,三個臭皮匠,也許能夠湊功,也未可知。於是,又再斗膽再度嘗試當年因故擱置的理想。
中文文槁,迅速出爐,恩師慈悲,修正核准
在程序上,第一步先得將中文概說的文稿撰寫完畢,經 懷師審核批准後,方能開始依文進行英譯步驟。如今,自己對「準提法」的精要之了解,比多年前,要成熟了些,而金剛上師的開示的中文資料,我們手中也多了許多。由於上師開示的時間與對象每每不同,其內容有深有淺,重點不一,且有重複,一般讀者難以理出一個頭緒,如果以這些中文的資料直接譯成英文,一樣會雜亂無章而不易掌握重點。因此,由我根據 懷師的諸多開示,著手整理彙編,先整理出一篇比較有系統的「準提法」中文概說文字後,經呈報 上師核定批准後,再以此文進行英譯工作,可能較為妥當。
著手撰寫這篇「準提法」綜合的介紹,已不是如從前般的盲無頭緒,因為部份內容以前曾經以學佛報告的方式,呈報過 懷師,現再經過這一段時日的追加整理,絕大多數之內容,來自 懷師的開示,再根據一己的了解,將其歸納成文,安排順序,擬立標題,並略加註解與附錄,以期內容之盡量完備。
於11月11日(2009年),中文初稿寫完,傳呈 懷師審核。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更是抱著誠惶誠恐、如履薄冰之心情,等候 懷師的指示,沒想到僅僅兩、三天,馬宏達兄即傳來 懷師的回覆,將我原文中的錯別字都挑了出來,同時並修正了些不妥的文句。這樣一來,就表示 懷師已經同意我的作法,真令我喜出望外了。隨後的一段時日,又來回幾次的些微修正,至11月21日之後, 懷師沒有再傳來修正的訊息,中文概說部份,可說就此暫時定稿。
英譯第一步,佛學名相難
中文文稿中,用了一些佛學專用的名相,有的屬於一般佛學用的,如「緣起性空」、「業力」、「果位」、「真空妙有」、「三明六通」、「涅槃本性」、「四禪八定」、「法報化三身」…等等,也有小部份是準提法專有的,如「心月輪」、「字輪」、「準提三昧」、「金剛持咒」…等等。有些佛學名相,在佛教界已有些公共認可的譯法,有的則無,或有數種版本的譯法,各有利弊。還有些名相,很難能找到已有的翻譯,如「毘盧法界」、「普賢行海」、「諸佛密印」…等等,只有自己想辦法來翻了。
所幸現下國際互聯網已很發達,在電腦上撰文,隨時可上網查詢各式英漢、漢英辭典與英譯佛學辭典,的確方便很多。我先將所須翻譯的名相聚集列表,再依表逐次尋覓答案,如有多種不同譯法的名相,盡量採用簡易通俗的文字,如用辭過於深,多數人看不懂,翻了等於沒翻,就失去翻譯的目的了。
初譯工程,人選難尋,山中虎隱,濫竽充數
一般佛學的文字要翻譯成英文,就已經難以找到適當的翻譯人選,既要中、英文精通,還要懂得佛學,否則,不能深入中文的原意,翻出來的英文,必然走樣。而「準提法」乃屬密法,未修此法者,連內容都不便給他們看,更不要談翻譯之事了,而我們所接觸的「準提」道友中,中、英文絕佳者,也許有,但都深藏不露,目前幾乎找不到,此地熟識的同修們,中、英文程度都在伯仲之間,也沒人願意自告奮勇地承攬此一任務。
英文到底是美國人之母語,如在此地只要找個英文好的人,當然並不困難,問題是他們不通中文,必須要有人先將中文作一番初譯,把中文的意含轉成了初步的英文,然後可請他們根據初譯的英文加以更改修飾,這也是目前較為可行之道。
中文文稿是我所寫的,其內容在理論上,我本人應該比其他人清楚一些,因此,這個初譯的任務,也無以推給他人去做,只好硬著頭皮勉強著手翻譯,由於前數日已將所須的多數專有名相,業已查尋到手,而初譯工作並不須求完美,只要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在意文法、句型、用辭的精確與否,故翻起來還算順利,有空就翻上一段,約兩週餘之時間,業已初步完成。
菩薩加持,貴人出現,像樣譯稿,終歸成形
下一步的工作,須要一位精通英文之人士來擔當方可,最好當然還是接觸過「準提法」者,起初我想到小女文欣,當年她大學時主修英國文學,數年前翻譯儀軌時,她也幫忙不少,然她現已不住家裏,一年難得回來幾次,況且,她又正忙於她的婚禮之安排,將文稿電傳給她後,久久不見回音,我也不便多催,只得在一旁乾著急。
此時,居住加州的朱穗生師兄,傳來佳訊,即其大姐朱治澂女士,有一位好友名Cecilia Kuan(大家都稱她關小姐),願意為我們效勞,關小姐出生於香港,幼年時代就來美就學,英文幾為其母語,而朱大姐與關小姐都參與過我們的「準提法」共修,朱大姐本身,中、英文也都俱佳,由她們二位組合,誠為極佳的英譯搭配,真是我們的貴人及時出現,令我感恩無盡。
兩位女士似乎也都是急性子,說做馬上就做,不出數日,即已有了回音,除了名相的翻譯多數原樣外,其他部份作了大幅修改。其效果就像由一篇老中述說的英文轉成老美所說的英文了,自然而順暢得多,的確專業又敬業,令人感佩。我們之間來回交換了數次意見,一篇較為像樣的英文譯稿,終於出爐了。她們為我們做這件事,沒有任何所求,沒有報酬,完全是基於發心與道義相助的立場,盡心盡力,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尚有疑處,有待酌商
一己愚見認為,翻譯的難處,在於必須忠於原句的表達,不能完全發揮自如。如果是根據文意另寫文章,當然可以淋漓盡致地盡量以最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但翻譯則不同,必須還要局限於原句的意表,如無必要,原句中沒有說的話,盡量不加,而原句具有的,也應不要隨意省略,語氣亦須考慮一致,正面的說法,最好不要以反面的說法取代,原句中即使有所重複,亦應尊重。翻譯就是翻譯,不是重新寫過。
我也許是在吹毛求疵,幾近挑剔,但一想到此文很有可能流傳後世,責任重大,非同小可,必須異常謹慎,如履薄冰,力求信、雅、達之完美,並非為己,而是要對後世有所交代。我是第一步的把關,責任重大,一字之差,就有千年野狐果報之虞,豈敢有絲毫輕忽之心。
兩位貴人女士的文字,我是感佩萬分,當然我們之間,也有極少數幾處,意見不一,另待研究。以後再行酌情決定。
中文附註部份,英文似無必要
中文文稿中有些名辭,沒有加註是不易看懂的,故有一頁附註的文字,而英譯部份對這些名辭,已經是白話的意譯,如加以附註,似乎畫蛇添足了,故而省略不譯,以免混淆讀者。
譯文初成,傳于各方,徵詢意見,擇優採納
1月23日(2010年),小女與其未婚夫回家晚餐,乘此機會與其探討了我們的譯稿,部份地方她也幫忙做了些修飾。她認為許多佛學名相的英譯,一般西方人還是難以了解的,同時中文文字表達的結構,與英文有異,僅僅翻譯的文意是難以表達完全流暢的,建議我們最好將中文文稿,重新純以一個英語人的口吻,完全以英文重新寫過。這件事說來容易,要做起來,將是困難重重,因為要將該地文化或觀念中所沒有的東西,以該地的文字來表達,是難以被完全了解的,就如同面對一門自己沒有概念的科學的教課書,即使寫的是自己熟悉的語文,如非有人解說,我們也還是不易看懂的。
實際上,我們的中文版本,即使一個對此道沒有深研的中國人來說,有些名詞如「唯識、般若、顯密圓通、真空妙有、止觀、戒定慧、獨影、非量…」等等,亦是無以了解透徹的,若想完全了解,則牽連甚廣,包含了整個佛學的基礎與認知,談何容易。將來如有因緣,我們再一步一步地做下去。目前先將此一文稿譯妥為要。因此,我們的譯文,雖不完美,也只有就此初步底定。
2010年2月下旬,開始將已經初成的譯文,傳至多位英語較佳的各處同修與先輩們來審核,目前已有朱穗生、戚斌、陳一中、王先堆,吳恆亮等師兄,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意見,我們的譯文也作了些修正。至於廟港這邊,前輩如雲,也務請隨時賜正我們的譯文,吾等將感恩不盡。
英譯文稿暫時不會完全結稿,將來任何時間,若有任何較佳的意見,當得研討採納,以期完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