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話頭」是禪宗用語,是禪宗後期祖師們所創出來的修行方法。話頭者,其原意即謂「話題」也,即此一話,何以如此?為何如此?話頭又分無義味語與有義味語兩類,我們且不談無義味語之話頭。話頭如「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等等,則皆為有義味語也。
依有義味語之話頭來看,幾乎個個都是難找答案的一句問話,你若真能參透了,在修持上就可能登堂入室(開悟)了。世間的話頭很多,末學在此,不談參話頭的修持方法,只想探勘一下這世間的某些話頭,也可當為茶餘飯後的閒談之話題,拋磚引玉地引起諸君之興趣,進而深入參究。
「空」與「有」之間
佛法講「空」與「有」。萬有世界是「有」,而萬有世界的「有」,都是來自「空」性本體。本體之性,寂然空淨,能生萬有。雖能生萬有,卻不隨之遷流。「萬有」有生有滅,「體性」寂然不動。既是寂然不動,生滅之「萬有」如何而來?又如何運行?這是佛法中千古以來的大話頭,遍尋佛教經論也找不到一個具體之答案。在佛經的敘述中,的確有些尊者問過類似的問題,佛陀都沒有一個正面明確的答覆。
南公懷瑾老師亦曾提過,唯有《楞嚴經》中有一段文字,對此一大事,有一概括性之答覆,茲列如下: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是我們這個形而上的本體,本來清淨圓明,譬如澄靜無波的大海水一樣。圓融遍滿,寂然無相,又元自具足靈明妙覺的,所謂本覺之性,不假修證而得。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而這個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後,它就變成妄念了。這是陽極陰生的道理。由於自己執著於照,太著急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產生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後,那個能照的就給蓋住了,反過來蓋住了本覺。朗然靈明常照的自性,就亡失它本覺圓澄的真相。等於平靜無波的大海中,忽然起了波浪。波濤洶湧,反而遮障了大海平靜的本來面目。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自性本覺圓澄的功能既已亡失,就依迷於妄動功能的輪轉,開始一變而發生心靈與物理上的虛空境界。虛空的形成,是宇宙世界成因的根本。所以世界宇宙,都是依於虛空而存在的。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就形成了。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本覺自性,一經變動而產生妄能,迷妄就形成虛空世界。由於堅固妄想,就形成國土世間的存在。復由於靈明妙覺的變,所以有一切具有知覺眾生的生存。
這個解答,並不完整,是個原則性的概說,也很抽象,依常人的邏輯思考,還是無可想像,《楞嚴經》只是告訴了我們,圓明清淨的本體,如何情況下,開始產生了最初的無明。但這僅僅的一念無明,又是如何演化出這萬有世界的種種,中間的億萬過程,就完全沒有進一步細說了。這個話頭,如沒有相當的證量,恐怕是永遠無法完全了解的了。
由於此一話頭,沒有完全解答,因此,又可衍生出如下的另一話頭。
「精神」與「物質」之間
根據如上所說,圓明清淨之本體,如何產生了第一念之無明,但這一念無明,屬於精神界的東西,精神如何能夠物質化,化成了山河大地、六道三界、芸芸眾生等等。精神界與物質界中間似乎應有一個互通之管道或橋樑,這個管道或橋樑在哪?可以算是一個世間大話頭了。
據一己現下所知,人類文明的科技是如此地發達,我們的物理科學,不斷地發現更新,到目前為止,似乎都仍在物資上分析發掘,物質分析得再小、再細,還是物質體,理論上還是偏向唯物的論調。
前幾年,末學前往太湖大學堂,拜見 南師時,在坐的有一位牛津大學的物理博士, 南師與之交談了一會兒,後來感嘆地說,現代的物理科學很了不起,但只還限於在物質上探究,還未能超脫物質之範圍,你們這些學佛的物理學家們,將來如果能研究出,如何自精神面的東西,能產生出物質面的能量,佛法就能被科學逐步印證了。譬如說,中陰身入胎的能量那裡來?要朝這類方向來研究,物理科學就會有所更大的突破。
我相信,不久的未來,物理學家們,會走出「唯物」的思維,印證更多佛法之一切「唯心」的道理。到那時,就會有無數的人,會搶著來學佛了。而這個大話頭,也會獲得了解答。
「零」與「一」之間
在這個我們所居住的世間裡,自從電腦發明以來,我們的文明已逐步進入一個全面的數據時代,聲、光、影、像、文字、電話、世界網路系統、檔案文件、信郵…等等,尤其在資訊處理上,更離不開數據,譬如說,每一商品標籤上的條紋碼,經掃瞄器掃瞄後,就能結算價錢,而其內部的存貨之控管,會計帳目之輸入等等,一連串地其作業程序,均可於收銀員打印顧客收據之時,瞬間完成;或現下單單一隻智慧型手機在握,就可以通訊息、聽音樂、看新聞、觀電影、購物、尋找資料、銀行轉帳、買賣股票或基金、還能當信用卡來用,不勝枚舉。過去所標榜的「閉門家中坐,能知天下事」,現在已成事實。總之,現代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幾乎已無法脫離數據的主宰了,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更以為甚,有目共睹。
既然數據在今日,是如此的重要,但有多少人會了解到,所有數據的基礎在哪裡?簡單的說,數據就是數字的組合與運用,而數字又代表著什麼?就以一般世俗的邏輯觀念來看,無量無邊的種種數字,實際在基礎上,只有兩個數字,即「零」與「一」,只有這兩個代表性的數字,任何再大的天文數字,也都是「一」演化而來,再多也僅是「一」之累積,除了「一」之大類之外,另外只有一個「零」數。
學過電腦程式語言的人,都應知道,無論你用任何一種程式語言,與電腦溝通,不管是早期的fortran、cobol或是現代的C++、java、c#,甚至於assembly
code等等,最終都須轉換成電腦能懂的語言,即最基礎的二元數據(binary code),因為電腦或任何機件如手機等,都只能懂得二元數據(binary code),除了下達於機件的指令,須是二元數據,即使其所處理的東西,無論聲、光、影、文件、檔案、新聞、訊息、商品、等等,都須轉為二元數據後,方能有效處理,然後處理之後所表達出來的,也都是二元數據的結構。換言之,所有現下的數據世界,表現出來的,雖是千變萬化,但歸根究底,只有這二元數據。
而此二元數據(binary
code),又是什麼?只有「零」與「一」,儘管表達出來的,是億萬無窮不同的東西,但實際上,只有「零」與「一」的種種不同的組合。譬如說,我們溝通的語文,有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等,但在數據的基礎上,只是不同組合的「零」與「一」。若以數字而論,無論大至天文數字,小至極微的小數,正數或負數,在二元數據中,也只有「零」與「一」。文件檔案,小如文字處理檔案,大至雲端之資料庫,聲、光、錄影、電訊等等,無一不是「零」與「一」之組合。這世界幾乎被這「零」與「一」處處影響著,而不自知而已。
依一般邏輯,數字應由「零」開始,「零」是個起始點,而由此起始點,演化出「一」,然後由「一」複製出無窮盡的數字。依照數字之邏輯,「一」以後之數字,無論大小,都是由「一」而來,這一點,不難明白。問題是由「零」如何變成「一」的,也就是說,在「零」的世界裡,第一個「一」從哪裡來,有了第一個「一」,其餘的數字,都可複製出來,就好辦了。
「零」、「一」的關係,看來卻與「空」、「有」之關係,頗有相似之處,也是個大話頭。我不是數學家,只是一己好奇,拋出此一議題,也許數學家們,有較為高明的見地,末學願意洗耳恭聽。
一張方紙的中線在哪裡?
一張方形或長方形的一張紙,欲在其間畫一條中線,似乎不難,拿一尺來兩頭量一下,對準了,用筆就可畫出了一條中線。但要說這是個絕對的中線嗎?答案就不能確定了,第一、你量它時,量尺本身的精確度有多少?自己度量的方法,能保證沒有絲毫誤差嗎?這就很難做到了,其次,就算做到了,依此畫出的中線確定是絕對的嗎?用放大鏡一看,這條畫出來的線,變得很粗,還不是絕對的中線。再用細的筆來畫,似乎可以了,然再用更大的放大鏡來看,其結果還是一樣,如此一直循環下去,也無能真正地畫出那個中線。
因此,在邏輯上,當然會有一個中線存在,但你能夠畫出來的,就一定不是絕對的。明明是必然有的東西,但就是找不到。平常事!卻妙哉!
這僅僅是世間的一個小話頭,欲實際找到它而擺在眼前,都不能確切辦到。由此也可想像,佛法中的大話頭,如龍樹菩薩所講的「中道」在哪裡?「中道」一定存在,但你能找到的,就一定不是,他的文字般若,非常高明,以「八不」的否定句來表達,因為肯定之說法,是無以表達的,能講出來的境地,就一定不是。但僅憑「八不」之說法,能想像出來的境界,也一定不是,文字般若,雖然高明,也有技窮之時啊!佛法中的第一義,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一說出來,就成了第二義、第三義了,已與真義有了距離。這些才是真正的大話頭啊!
邏輯中的「我」在那裡?
我們成天生活處事,這個「我」,就是一切的中心,一大早,我起床了,我吃早餐了,我去上學、上班了,我在忙碌,我去開會,我喜歡這個,我不贊同你的看法,我討厭那個,我累了,我睡了……等等,處處都是圍繞著「我」。生活中,那能離開了「我」呢?
「我」只是個代名詞,而真正的我,又在哪裡呢?我們就以一個普通人的邏輯來探討。你可以拍拍自己的胸口,說:「這就是我!」抱歉!那是我的身體,還不是本「我」。同樣地,我的手、我的臉、我的肢體、我的心臟、我的肝臟等等,都是屬於我的東西,或我的一部份。根本之「我」在哪裡?至於精神面的東西,如我的思想、我的見解、我的精神、我的中陰身、我的靈魂、我的煩惱等等,也都不是那個本「我」,「我」到底在那裡?你說「我的本體」,這也是不著邊際的一句抽象的形容詞,也無意義。
「我」到底在哪裡?「我」到底是什麼?「我」如何存在?就憑這一點單純的邏輯觀念,似乎無法找到答案。每個人隨時都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裡,居然找不到這個真「我」,豈不有趣?
能不說這是一個大話頭呢!而且還是,每一個人每日,與自己有密切關聯,卻又被忽略的一個大話頭呢?您說是嗎?
由此邏輯類推,不僅真「我」找不到,真「你」、真「他」也都找不到。
*****
這些話頭,對末學來說,都是可以深思探究的話題,有時發現自己腦筋似乎生鏽了,需要找個話頭來想一想。當然,對其他非學佛者,根本不信「空」、「有」這一套理論,這些根本就不會是話頭,而是無稽之談了。即使是學佛者,也可能覺得非常幼稚,只是一番庸人自擾、無病呻吟而已。但末學的目的無他,若是能博君一笑,輕鬆一下,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就此擱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