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朱穗生學佛心得報告(2012年9月1日)



(這是呈給  南師的最後一批報告之一,可惜他老人家業已入病,無緣聽知批示了。─胡松年註)

  似乎是承傳了老子的知我者希,則我貴,道家的聖賢們,幾乎都不求人知,不慕世譽,以恬淡寂寞而自得,隱世無名而自務,是以其名多不見稱於世,他們的道法也遠不像佛、儒兩家彰顯明確地盛行於世間。

  道藏是數千年來中國道家人物以其身心性命去追尋探討試驗,歷經萬難,前仆後繼,成功後記載下來的智慧結晶。清代才子紀曉嵐亦稱其為綜羅百家,廣博精微

  白玉蟾真人是道家南宗正統,丹鼎派中最傑出的仙才之一,盡得張紫陽和陳泥丸真人之真傳。年少聰明,歲賦詩,歲時能背誦《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平生博覽經,無書不讀,其著作【白玉蟾全集】共十卷,盡言大道之真諦,揭開混沌之面目,弘言歸根復命之學,一切皆從性命根源上落筆,既不拘於卦爻法象之旨,也不泥於採取接命之術。

  道藏中含有眾多的暗語譬喻,甚是難讀。讀白真人的著作,雖然還是有許多不明白處,但比較起來,已經是有如舉燈於暗室,較為明白易讀多了。

  今讀【白玉蟾全集】中的【東樓小參文】,學生試將不成熟的感言報告於下,還望 老師正。

  至道在心,心即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內物轉移,終有老死,元和默運,可得長生。是故形以心為君,心者身之舍,心寧則神靈,心荒則神狂

  白真人之文一開頭就點出,大道在心,心即是道,道即是心,修道在於修心,修心以達道。此處所說之心和佛法所說之心皆是指第八識的心王而言,非指第六識的生滅心。六根本身是沒有高下、優劣分別的,因為它們背後都是同一個主宰──「。心是形的主宰,心是身的住宅。心寧靜則神清靈,心散亂則神易昏沉。

  虛其心而正氣凝,淡其心則陽和集,血氣不撓,自然流通,志意無為,萬緣自息。心悲則陰氣凝,心喜則陽氣散,念起則神奔,念住則神逸

  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又云:心善淵致虛極,守靜篤。道家修煉很注重一個字,因為道體至虛,能虛則心不滯物,能虛則心不住一切處。修煉能達到虛極靜篤才能歸根復命,古真云: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心能淡泊,則不易被外界的財、色、名、利所誘惑,所羈絆,所牽擾,如此心才能靜,才能虛,陽氣才能和集,正氣才能凝結。無論是心悲還是心喜,貪欲還是嗔怒,都是因為見境心起。心念隨著外境一起,就要勞神耗氣了。

  夫人之一身,其心之神,發於目而能視,視久則心神離,不在乎貪而喪心也。腎之精發於耳而能聽,聽久則腎精枯,不在乎淫而敗腎也。肝之魂發於鼻而能嗅,嗅久則肝魂散,不在乎嗔而損肝也。膽之魄散於口而能言,言久則膽魄死,不在乎躁而暴膽也

  對道家來講,心、肝、脾、肺、腎都有其對應的喜、怒、思、悲、恐等情志,和神、魂、意、魄、志等藏象。然而一般人也許會問,到底要貪婪多才會傷到心氣 多淫至何程度才會敗到腎氣嗔怒有多大才會損到肝氣 情有多悲傷才會害到我們的肺氣呢 其實不是這樣的白真人認為,你只要看久了,聽久了,聞久了,說久了,都會損傷到我們心、肝、脾、肺、腎的精氣。 這也是道家對人會衰老的看法,只要啟用六根,就會消磨耗損我們的精氣神,自然就會衰老。

  曹文逸真人在靈源大道歌中所說的靈府煎熬枯血液,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和神乃去。正好為白真人的這一段話做了註解。即使我們不放縱於聲色犬馬,如果不懂得修行的話,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耗盡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

  至道之要,至靜以凝其神,精思以徹其感,齋戒以應其真,慈惠以成其功,卑柔以存其誠。心無雜念,可不外走,心常歸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適。心不在耳,孰為之聲?心不在目,孰為之色?心不在鼻,孰為之香?心不在口,孰為之言?氣聚則飽,神和則暖。所以道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也,氣即命也。心淨則氣正,氣正則氣全,氣全則神和,神和則神凝;神凝則萬寶結矣!

  要想減少消耗我們後天的精氣神,並進而回復我們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白真人在此提出他的答案。我們的心要常常做到至靜、精思、齋戒、慈惠、卑柔,並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心不外放、心常歸一、一心恬然。眼、耳、鼻、舌、身,後面的老闆都是。如六根常隨著外境轉,牽動著老闆跟著轉,心神就難以至靜、專一、虛無、恬然。

  白真人主張性命雙修,在他的【無極圖說】中云:夫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者,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修道就是修性、修命。

  心常歸一,這個,就是專一,能專一才能靜,能靜也才能專一。這個」,並不是指那一個特定的處所,也不是指身上一個特定的竅穴。這個是空的,是清淨無為的,是清明靈敏的。修定時真到了這個的境界,不僅妄念沒有了,唸佛的佛號沒有了,唸咒者其咒語沒有了,乃至修安般法門外呼吸也沒有了。佛家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老子講的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都是在強調其心歸的重要性,心能歸一了,修行的基礎才算是初步建立了起來。

  古真人謂:靜坐至無思無念之時,則真息綿綿,元神見而元氣生亦。靜坐修心若能達到虛極靜篤,則自然陽生陰消。陽氣獨長,則元精自充,元精充盈,則真自足,真飽足,則元神自和,神和則神凝,能神凝就可入定結丹了。

  施肩吾曰: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必也忘其情而全其性也。性全則形自全,氣亦全,道必全也。道全而神則旺,氣則靈,形可超,性可徹也。返覆流通,與道為一

  真正證道了,明心見性了,大徹大悟了,就能回復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精氣神都充盈了,精氣神與道合一了,對生命就有把握,對生死就可以自己做主了。

  上自天谷,下及陰端,二景相逢,打成一塊。如是久久,渾無間斷,變化在我,與道合真。或者謂心動則神疲,心靜則神昏,一動一靜,則不得,無動無靜,亦不得,則必竟如何?嬌如西子離金闕,美似楊妃下玉樓,日日與君花下醉,更嫌何處不風流

  道家也好,佛家也罷,無論先「修命」後「修性」,還是性命雙修,是陰離不開陽、陽也離不開陰。只修陰性、神,或只修陽(命、),道家謂之獨修一物,認為那是無法成功的。靜是陰,動是陽。道不在陰,不在陽,不在其中間,也可以說,道包括了陰,包括了陽,也包括了中間。道是能動能靜、能陰能陽,又不被陰陽所限制的那個。此與佛家所言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真如」,說法表面上似乎有異,其義則完全相同

修道之難,難於並不僅在於是盤腿打坐,唸咒觀心而已。雖說見性造命之功夫是要靠我們自己來努力但出世的機緣,不是自己可以隨意掌控的,卻是要靠「老天爺」來幫助,也就是說,「盡人事而聽天命」也。

所以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中說:大道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施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這一段言說陰德之不可不積,善行之不可不施。而且行善要不為人知,才可謂之陰德。一切所行皆以方便濟人,慈悲及物為本。行持之際又能夠心安意肯,無所為而為,不帶絲毫計功、謀利、慕名之心,才能具有真實的功德。

  道與德有如形之與影,寸步不可離也。所以子思說:「茍不至德,至道不凝」。張真人也有詩言﹕「德信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冤親,始合神之本願。

  悟道只是學道之初步,其貴在能行。能行方能有得。故學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這與佛家講的「見地」、「修證」、「行願」相輔相成的道理,並無二致。

  報告至此,恭請賜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