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八識規矩頌》第一首,「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
唯識學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量是邏輯上的一個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是「範圍」,也可以說是「內含」的意思。
「現量」:以眼來說,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照相機備好了個鏡頭,在鏡頭前顯現的一切。而「現量」用處最多是意識(第六識)方面的,比如講我們打坐吧,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裡頭什麼都不會去分別,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裡頭沒有思想,這是意識清淨無染的呈現,也就是意識呈現的「現量」。再如念佛,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不是睡著,很清醒,沒有了自我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比量」:「比量」不是那個原有內含,是比較而相對地來下注解。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是屬於「比量」,沒得「現量」。「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凡夫境界的心理都屬於「比量」。「一念不生全體現」,是意識的「現量」,在這個「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念頭,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啊!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就是「比量」的作用。嚴格地講是意識的「現量」,也還屬於「比量」,因為當那領悟的一念形成,已經落入「比量」了。
我們一般普通人,不論你學問有多好,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証道以前,不管你怎麼高明,統統是「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還沒有拿到。
「非量」:那麼至於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有精神病或神經病的那種思想,思想想歪了,情緒卻無緣地無故地變化影響被它牽著走,這種境界是「非量」境界,非真實,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屬於「非量」。
這是拿第六意識這個本位來說明三量。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整個的宇宙萬有的這個世界,包括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思想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個「現量」是講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識是「現量」境界,不是「比量」,也不是「非量」,譬如說,第六意識不加上分別,眼睛所看的那是「現量」,又如說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一般禪宗破初關,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古代的許多禪師充其量只是破了第六意識的「悟」,不算究竟。
唯識有三境,這是名詞。三境,哪三境?「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境就是境界。
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的告訴我們,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的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形成的。「性境」是阿賴耶識的存在,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有一個阿賴耶識。所以眼睛移植捐給他人也接上,可以起作用呀!
「獨影境」:怎麼叫「獨影境」呢?「獨影境」有個翻譯名字叫:「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怎麼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就是「意識」在變化,做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為什麼獨一個頭,因為只有意識在動,眼睛沒有動,是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而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獨影、獨頭意識」。
還有呢,神經病、精神病的人,他看到的東西或聽到什麼的,在他來講,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他的「獨影意識」起了作用,因為他的明了意識、分別意識壞了,也就是他好的思想意識不堅強,被獨影意識所支配了。
「獨影意識」除了在夢中或精神病身上出現外,第三種是,在修行人「入定」的時候,也會出現。
「帶質境」:分兩種,有「真帶質」與「假帶質」。「真帶質」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本,整個的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身體、宇宙萬有,是「真帶質」。因為這個世界我們的阿賴耶識之共業所形成的,是我們的「真帶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同等願力與同等修持所造成共業的極樂世界;同樣的,藥師如來的世界,是藥師佛的那種同等願力與同等修持所造成的共業的藥師如來琉璃光世界。這些就是「真帶質」。
還有個「假帶質」是個什麼意識境界呢?比如在黑暗中,突然進入一個不預期的環境,猛一看以為有個菩薩的手,或有個魔鬼的手出現眼前,這是幻境,也就是「獨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來了。這種「非量」的境界出來,叫「假帶質」。又比如有時我們做夢,一個東西掉到地上,你卻夢到打了一個雷,這叫「假帶質」。
夢境,大部分夢是「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不一定。夢遊症當然更是屬於「帶質境」的「非量」境界。因為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的「帶質境」,它也可能是「獨影境」,因為他在夢中另外有個幻想。
所以修行修得好的,醒夢一如。那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第六意識「現量」境,永遠清明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