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習禪錄影》讀後--書摘精要 (胡松年)

 (此文應僅可作為《習禪錄影》原著閱讀後之參考)

⊙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向人間走一回。」。孩子生下來,一家人高高興興,當然歡喜。到死的時候,統統哭了。沒有悟道以前,沒有參破生死之疑以前,「都是空向人間走一回」。 (p.17) 

⊙ 沒有漸修,那來的頓悟?有了頓悟,還要漸修。所以,不要妄想,亂說頓悟,那麼簡單?每一個佛,每一個菩薩,每一個祖師,每一個大禪師都吃過苦頭來的。 (p.26)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心理的思想,外在的行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環境,一切關係,家庭兒女人生,都謂之「行」。行者動也,一切都在動態中。宇宙萬有的現象,包括我們的身心,隨時都在動態之中,都在變動中,沒有不變的事。這一切「行」無常,不能永恆,這不永恆的都是生滅狀態,一起一落,一生一滅。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痕」。 (p.27)

       
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能夠保持乾淨、清淨、安詳、寂滅。說起來容易,作起功夫,體會一下看看。幾十年來,你作到了就有點眉目了。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了,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 (p.28)

⊙  不是在那裡想,不去製造念頭,也不排除念頭。看著念頭來去,不要去理它,也不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你仍然看著它,就是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慢慢功夫作深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照這個觀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開發的時候,忽然像天亮一樣,電燈開了一樣,就照到身心內外一片空靈。 (p.29)

⊙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惱,對不對?他也不在生滅中,這個念頭來了他也知道,那個念頭去了他也知道,「那個東西」!注意!那個東西是會照的。譬如你是學密宗的人,起了很多妄念去觀想,觀想者,借用妄念也。那個能知道自己在觀想,那個能知道自己觀想不成功的「那個東西」是什麼?譬如你是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己儘管在念阿彌陀佛。同時又曉得自己在念阿彌陀佛,那個能曉得自己在念的是什麼?那個就是淨土,不垢不淨,那個就是「真照」。 (p.30)

⊙ 真如本體究竟是怎麼樣呢? 離相離名人不稟」啊!他是沒有境界、沒有形相的。你若有了什麼境界,什麼樣子,錯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p.30)

⊙  怎麼叫觀音?就是觀一切聲音。慢慢觀,一切聲音都幫助你修道,這是外觀。慢慢!慢慢!慢慢!你也不要去理它,自然聽著等於不聽,見山不是山,聽聲不是聲。聲聲入耳,聲聲不相干。然後,慢慢感覺到這個念頭就是聲。聽!聽!聽!呼吸也是聲,身體上的不舒服也是聲。舒服與不舒服都是聲,感覺也是聲,聲是動,動相。慢慢!慢慢聽,聽!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一個妙訣:「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聽取聲音,聲音是動相。沒有聲音的時候,你說聽到沒有?聽到了,聽到了靜相。靜也是相。動相不生,靜相也不生,才到達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動相來了,聽到了,知道是聲音。靜相來了,知道是靜。多「了然」!不「了然」,你就是死人了,就變木頭了。還學什麼佛? 「了然不生」,不生什麼?不起妄念。動相來了,讓它來;去了,讓它去。靜相來了,知是靜相,去了,讓它去。不著靜相,也不著動相。動靜二相都是相對的兩邊。那個能知道動相,能知道靜相的東西,從生到死,從來沒有動過,明明了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p.34)

⊙ 念佛,要反觀心聲。一句有聲佛號,心之動相也。念到無念清淨,這一句佛號不念,妄念也不起,此乃靜相也。能知道動靜二相者,那個有沒有相?有沒有聲音?要你「反聞聞自性」。你懂了「那個」東西,「性成無上道」。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照內心,反觀自心。能知動靜二相的,並不屬於動相或靜相,也不為動相靜相所轉。那麼,這樣慢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說的。入流,入什麼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心中所起的妄念,所起的作用,動靜二相都空了。所有的修持方法,所有的佛經,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 (p.39)

⊙ 我們修行最困難的,就是去掉身體的感受,去掉四大所發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夠去掉的話,四大空掉了,「身見」忘掉了,那麼「我見」去掉了一半,好辦了。 (p.40)

⊙ 以修行的路線來講。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 (p.41)

       
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調身。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調氣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調呼吸與作氣功是兩回事。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體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這是第一點。 (p.42)

       
第二點,假如你是念佛的人,一邊聽呼吸,還念不念佛呢?或念咒子的人,還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別的法門的人,這些方法還用不用呢?當然用。怎麼說呢?你用耳根來聽呼吸,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跟聽呼吸完全統一。假使能夠完全統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風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當高了,馬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談何容易啊!若能真得到了「心息相依」,你就沒有時間動第二個念頭,而且這個色殼子對你已不是障礙了,如鳥出籠。但是還沒有得道哦! (p.43)

       
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的,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階段,雜念妄想比較少了,甚至感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要聽其自然。 (p.44)

⊙ 我們的身心境界,都是夢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電。所以,你不用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來的時候,妄念就跑了嘛!你還去管它幹什麼?圓覺經告訴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佛經都給你說明了。在任何時間,不起妄想。妄想來了,怎麼辦呢?來了就來了,來了它會跑,用不著去趕它。 「嘿!我把妄念掃掉了。」「糟了!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個東西,就自然清淨。在清淨的時候,你不要想這是不是清淨?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這些。 (p.47)

⊙ 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般若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於文字般若。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p.48)

⊙ 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台修止觀的。悟道以後,作了一首有名的「證道歌」,把整個的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


       
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閒道人,心中無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這不是妄想嗎?想求一個真如境界,這不是妄想嗎?妄想本空,用不著你去除。所以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我們念頭妄想都是無明,那個能起無明的是什麼?就是佛性。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 「法身覺了無一物」,什麼是法身?本來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個空空洞洞,那已經是有了。 「本源自性天真佛」,這個就是佛,心即是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你懂了這個以後,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如空中浮雲,就不怕妄念來了,不怕五陰了。貪嗔癡這三毒,不要去跟隨它,它本來是沒有的東西,所以說「三毒水泡虛出沒」。 (p.50)

⊙ 悟了道,還要修道。懂了,還要修呀!藥山禪師說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萬緣放下,高高山頂立。了不起。可是,還要入世救眾生,入世行菩薩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薩自己到地獄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若光會清高,不能入世,行什麼菩薩道?光曉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來,是地獄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p.54)

⊙ 若站在止觀的立場來看,無論顯教、密教、各種宗派,都是止觀。

       
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物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禪是不是止呢?也求這個止。不過,禪的止,境界放得大,若勉強分辨的話,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他的宗派止於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於一念。禪宗不用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認識透徹。就在這個不動不靜的如如境界中,動也無妨,動也是不動。

       
那麼,怎麼觀呢?不要另外想辦法去觀。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裡,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裡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台密宗其他宗派不同,那裡不同?放任自然,自然而觀。

       
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在講話,你都明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再去另外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 (p.56)

⊙ 妄想不要你去除他的,我以前作了一首詩: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妄念不要除它,你除妄念那個心,也是妄念。妄念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是虛妄的,所以才叫妄念。 (p.58)

⊙ 什麼叫「修觀」?密宗就叫作「觀想」,觀想,就是拿思惟念想去修,就是在妄情上打主意。什麼道理?顯教叫你不要妄想,密宗乾脆叫你用妄想,美其名曰觀想。你的妄想止不了,不能空,是不是?可是你空不掉,怎麼辦?你愛想,就讓你想個夠。這好了吧!密宗就是用這個方便的方法。 (p.60)

       
淨土宗念佛也就是觀想嘛!有什麼兩樣呢?淨土與密宗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同一個道理。佛法如果有兩樣,釋迦牟尼就騙了我們。觀無量壽經,第一步就要你觀,修觀法。念佛號也不過是觀法之一。

       
怎麼樣才能止?不觀就不能止。怎麼樣才能觀?不止就不能觀。要注意哦!

       
那什麼叫作觀呢?就是想一個辦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點上。觀無量壽經第一個觀--日輪觀。釋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輪觀,是最妙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都看過太陽。我一提太陽,你心中就有太陽。你意識中的太陽有了沒有?有了,就定在這裡,不增不減,(啪!)就定住了。就是止,就是觀。懂了嗎?你還可以講話,也會點頭,可是,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是有。此中有止也有觀,觀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觀。但是,妄想有沒有呢?有。妄想儘管飛來飛去,但是,你心中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在,不受影響,對不對?就這樣子定住。這個道理懂了,你作其他的觀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觀想,並不是傭第六意識去觀哦!而是第六意識的現量境,第七意識的根,第八意識的功能的影像。念佛修淨土的更要注意囉!你現在光念佛號,到命終時,這口氣不來,你想念佛號念不出來。所謂念佛並不是叫你嘴裡唸啊!而是一個念頭、一個影子。現在你觀「阿彌陀佛」也好,觀「觀音菩薩」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個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練習熟,到臨命終時,念頭起不來,妄念起不來,這個阿賴耶識所形成的這個影像依然在。那個時候四大要分散,這個肉體要死亡了,這個影像更清明,等於夢中身體一樣。所以你現在練習慣了,到時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淨土,這就是念佛。這就是淨土初步的修法,你翻開「觀無量壽經」看看!你看我的話錯了沒有? (p.59-64)

⊙ 學佛學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興緻的事。古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沒有得到根本智,差別智越多越是障礙,若得了根本智,差別智越多,方便越多。 (p.81)

⊙ 佛教裡有教與宗之分。所謂教就包括一切經典,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佛所教的所講的,記載下來叫經、律、論。專門研究經、律、論的學問,叫做教理。教理又分兩種。普通我們講經說法,研究佛法,無論是般若、唯識等等,這叫做顯教。顯教就是明顯得很,用文字寫出,公開在那裡。還有一種密教,分為東密、藏密。密教也是依佛理佛經為基礎。這就是所謂教,總而言之,以教理為主。

       
那麼「宗」呢?所謂密宗、禪宗、淨土宗、法華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這些宗呢?宗取教理的某一點(重點),作為修行入門的方法,作為宗旨,所以稱為宗。

       
一般人都認為學禪宗不需要語言,還有些人拿到話頭或公案當寶貝、當成香板子。經典都不看,教理也不研究,這是不應該的。光研究佛學的學理,沒有找一個修行的方法,沒有實際的修行,就像瞎了一隻眼睛的獨眼龍一樣,也不好。 (p.83)

⊙ 嚴格的講,佛教不是宗教。這些宗教的儀式、形式,是釋迦牟尼涅槃以後,一百多年以後,那些弟子加上去的。那是哲學嗎?不是哲學。哲學是搞思想的,學佛不准你隨便亂想。那是科學嗎?不是科學。科學是研究物,研究人,研究心理,見地沒有那麼深刻。我說它也是宗教,也是哲學,也是科學。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學非哲學,即科學非科學,是名佛教。 (p.85)

⊙ 釋迦牟尼也叫你不要迷信,要正信,八正道裡就有正信。什麼叫迷信呢?一般人都隨便說人迷信。凡是宗教,知識分子就說是迷信。還有社會的一般人,碰到算命啊!看相啊!卜卦啊!就說是迷信。打坐哇!迷信!我說你懂不懂這玩意?他說不懂,我說你才迷信,怎麼迷信?你不懂還以為自己懂,這是大迷信。什麼叫迷信呢?迷信就是迷掉了,亂相信。 (p.85)

       
一個東西、一件事情,你沒有經驗過,沒有親自摸過,沒有看過,就隨便下肯定的結論,都是迷信。現代的人更可憐,最大的迷信是什麼?迷信科學,認為科學可以拯救人類。科學拯救了什麼?科學發達以後,只給人類帶來無比的便利,但是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因為科學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發達,造成人類更多的痛苦。這是科學的反面。 (p.86)

       
佛法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相信,所謂大智度論,是大智慧的成就。

⊙ 佛理是偏重於心理入手,而到達形而上的道。老莊的道家是偏重於物理入手,就是偏重於生理方面(同密宗),而到達形而上的道。儒家是偏重於倫理入手(倫理,做人的道理。)行為方面入手,而到達形而上的道。儒家相當於佛教的律宗;老莊的道家相當於佛教的般若宗,灑脫逍遙,解脫的很;後世的道家,則相當於佛教的密宗。我有時到學校演講時,常說我們要敦儒家之品行(以儒家人倫為標榜),參佛家之理性(世界上形而上道的哲學,無論東西方,沒有超過我佛如來者)。循道家之功夫。 (p.87)

⊙ 菩薩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了胎就迷掉了。要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才是最高的定力。八地菩薩以前,都有隔陰之迷,換個房子就迷掉了,迷失了方向。所以要知道修定的重要。 (p.96)

⊙ 一切感覺,思想都在變化中,沒有「真我」,真的我何在?能感覺、能知覺、能思想的,那個上面既不男也不女,既不老也不少,那個「本來」要找到。所以,叫你不要散亂,莫妄想,把這些不能作主的思念、感情、思想一概都丟掉,丟完了,乾乾淨淨,赤裸裸的,忘了身體,忘記了一切的,有一個靈明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百丈的「靈光獨耀,迴脫根塵。•••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p.104)

       
思想、感覺等等是我們真我的影子,所以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們的什麼思想、境界,這些都不是真的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但是這些思想、境界等等,卻都是「我」的作用所變現的,也就是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的道理。

       
沒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對外沒有放開,身心沒有放下,不容易找到「真我」。非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可不是叫你去自殺,叫你雜念、妄想、善的、惡的念頭一概丟下來,忘光了,才能大活。這時候才能大悟。 (p.105)

⊙ 一切唯心造,倘不了此心,而專注身體,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p.109)

⊙ 放下萬緣,提起正念。何謂正念?無念之念,強名曰正念。 (p.123)

⊙ 一念清淨,當下即是淨土。淨土宗念佛,最高境界為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死後可往生西方,上品上生。 (p.126)

⊙ 禪宗傳佛心法,難處在無一定法示人,若謂參話頭即是禪宗,實為冤哉枉也。是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曰:「無門為法門」。必須有殺人刀,亦須有活人劍,能殺得死,亦能救得活。能將人恨怒挑起來,亦能將恨怒息下去,使之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後,又將其恨怒挑起來。為大宗師者誠不易為。故德山棒,臨濟喝,無有定法。 (p.144)

⊙ 以禪定而言,若干人做功夫多少年尚不能定,高深理論不談,言其卑者,實乃氣不歸元,氣脈不通,亦用功不得法耳。 (p.144)

⊙ 心中明明了了,既不昏沉,又不散亂,亦無妄想雜念,此是何境界?沒有境界,此即似止。止久,好像是昏沉,但勿落昏沉。二者有別:昏沉是迷迷糊糊,定是清清楚楚,然又心念不起,是謂之坐忘。 (p.144)

       
永嘉大師禪宗集中奢摩他頌:「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又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常人不是散亂即是昏沉,不是昏沉,即是散亂,定即二者間,其間不容髮。心中無事,但周圍一切均知,非定為何? (p.145)

⊙ 勿用眼光定,應以心定,但一念清淨,即可定住。倘一念不清淨又如何?曰:看住此一念,即可清淨。念勿住在氣上,念應住在念上,乃至連念亦不起。莫起妄想,想道理是妄想,想佛法亦是妄想,一切清淨,當下即是這個。 (p.147)

⊙ 四大本無我,五蘊本來空,認取本來人,就是這個。好好保任,如何保任?不保任而保任。 (p.148)

⊙ 莫妄想,坐如是,行亦如是,而後方可出世,亦可入世。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本無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不斷不常。說斷耶,要用便有,說常耶,用過便休。 (p.151)

⊙ 定乃止義,即奢摩他。吾人為何不能定?解深密經經義曰:「如有求止求定之心,即不能定矣。」楞伽經、瑜伽師地論亦如此說。唯大智慧人見得透,即可定,若靠修為,修得成還會壞。 (p.152)

⊙ 一念清淨,不著一塵,即與諸佛體相接,念佛等作用即與十方諸佛之用相接。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如何能證得?即教汝一心不亂,一念專精,自可交感。 (p.161)

⊙ 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成正唯有明得這個,則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故:「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倘孔子、老子、釋迦、耶穌等聖,異地異時而處,則道亦如之,唯說法方式不同耳,何必存心毀謗哉。 (p.162)

⊙ 以楞嚴經言,佛與阿難七處徵心,八還辨見。佛最重要的結論:「即一切法,離一切相。」(p.163)

⊙ 定無出入,心無內外。頓的就是漸的,漸的就是頓的。 (p.164)

⊙ 做功夫越細微越高深;越高深越細微,此即須要般若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 (p.172)

⊙ 禪宗不是禪定,但禪宗不離禪定。 (p.173)

⊙ 定有種種,有凡夫定,有小乘有餘依涅槃,有大乘無餘依涅槃。小乘涅槃守住空洞悠閒境上,最多不過八萬四千劫,必得出定。大乘涅槃則就是這個,更無餘說。 (p.173)

⊙ 放下,連放下的亦放下,放至無可放處,自有轉身之處。 (p.175)

⊙ 發願應大,則自有護法神。倘早晨起來打坐時看到黑點,則三日之內必有拂逆之事,須求佛加庇,即可化除。或靠自力,則一念清淨,亦可化除。 (p.175)

⊙ 女人不可守丹田,否則甚至血崩也。慎之戒之,切記切記! (p.179)

⊙ 佛法中最高深者為華嚴經,此經再三宣講西方淨土。顧名思義,不但欲垢穢不存,即淨亦不立,空無所淨。西方,乃人間假定之名,或在銀河系,或在虛無飄渺處,但絕對有之,阿彌陀佛主持,意即無量壽光,宇宙間一切現象物質均有變化,唯有光遍滿一切處,時間無始無終。

       
心花開則見佛,見到此自在天真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明白這個,即是淨土,恢復本地風光。

       
知空,微波不興,不知有亦不可;有,即是舉心動念,全水是波,全波是水,就是這個。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倘僅知空洞悠閒,不敢起用,則是小乘羅漢。

       
念佛須專精一念,須知空有來去之力學原理,有如離心力向心力然,互相消長,自然如此。故念佛念至一念專精,專精至如搓繩然,緊張至極點,然豁然而斷絕,連念頭亦提不起,則寂滅現前,是即佛境界,故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p.181)

⊙ 道本來就有,本來面目無形相、無方所、不散亂、不昏沉、清明在躬,是為正念。禪宗初步用功,要單提一念(話頭),把妄想一起打死,即是正念。單提一念,不管他開不開悟,想求開悟,也是一大妄想。 (p.191)

⊙ 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真理,其實絕對平庸。世人無智慧,偏去找玄秘。修道的人,要找這個不值一錢的無價之寶。悟了以後,方見到至高的是最平庸的。 (p.194)

⊙ 萬緣放下,「一」也不守,有一個清清明明,早就不是了。熱心修道的黏在修道上,不要被任何法門所縛才對。 (p.199)

⊙ 禪宗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初祖雲:「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p.199)

⊙ 般若為佛法的宗要。實相般若,證得心空身空,與宇宙合一,般若之體也。境界般若,境界光明,輕安也。證到無智亦無得者,即智慧解脫也。三法印即空(無念)、無相、無願(無著)也。功夫不是般若,功夫修得成,就壞得了,般若亙古常存,無成無壞(p.200)

⊙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放下!放下即是。佛證道時說:「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p.204)

⊙ 放下!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何謂眾生相?社會也。人我眾生三相為空間的,壽者相為時間的。金剛經主要的讓你空四相,去三心,如何辦到?三際托空,過去等三心不可得,不要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祖師雲:「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這一段空要看好。有定力的人永遠清明,不會昏頭昏腦(頑空)。前念已過,後念未生時,中間有一段空,要認清這一段空。

       
三際托空,當下即是。把持不住,是什麼道理?見到這個理,起心動念,保任這三際托空,心如明鏡一樣。久而久之,任運自在,活活潑潑。楞嚴經:「理則頓悟,事非頓除。」慢慢保任,不要慌,不要著急。所以古人悟道以後,都依止老師十年二十年,然後出山。 (p.205)

⊙ 成佛亦不昧因果,寂滅清淨為因,菩提涅槃為果。 (p.206)

⊙ 生命靠氣,靠後天的呼吸引起來。無火謂之氣,呼吸停止以後,氣就充滿了。用現代語比喻就是能。氣從何處來?從神而來,打坐好了,神能生氣,氣能生精,有無窮快樂,得無比清淨。楞嚴經:「不知色身,外至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修心如使杯中污泥澄清,然後取出污泥,最後打破杯子。真正修行越年輕越容易,身體沒有敗壞,習染渣子也少。生命根子在海底,修道的人可以使海底動了,兩腿發脹,有六十四根氣脈可以打通。老了以後就差了,氣機發動先向兩腿鑽,鑽不通就發生慾念。如鑽通了要經過一段大痛苦,若不能調柔此段氣脈功夫,不能即身成就。

       
氣脈通了以後,晝夜長明。但吃多了會昏沉。氣脈搞不通,氣機不來,不能得定,色身障礙故。最直捷的修定方法,是把眼識空了,或閉起來而捨眼根,照著他,自然無念,海底生命之源會動起來,然後氣脈就通了,一百天以後包你有消息。 (p.211)

⊙ 道在目前,先把目光定住,含蓄內照,自然內視。神只是空空洞洞的,清清淨淨的。神照久了就會生氣,再照久了就會生精,譬如太陽照大地能生長萬物,照久瞭如雞孵卵,不論男女都具備生機,不向外流溢,慢慢的就會有成就。

       
修道人如果覺得悶了,要把身心放鬆了,天晴之後必陰,天陰之後必晴。除非大解脫了,可以由你支配,一切由你作主,遇到順境逆境都能心情平靜,就到家了。禪宗說「一念回機」,「一念迴光」,又說「我有正法眼」,要用相而不著相。 (p.213)

⊙ 只打坐而不修行,不會有成就。如何修行? 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p.213)

⊙ 學佛為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有很好的善士學禪,不能成就。要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不管。祖師說,可以入佛、可以入魔,貪著禪定之樂不肯出定者,犯菩薩戒;但是你還沒有禪定之樂,亂跑一氣,反而說不貪禪定之樂,便是欺人之談

       
佛不能轉定業,不能度無緣之人。沒有得定的人,想清淨下來很不容易,已經得定的人,想出定得個妄想也很不容易,這並不是妄語。 (p.214)

⊙ 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隨蘊界,一息即是一念,一念之間不知起了多少妄念,如能神與息凝而為一,自然氣住脈停,發起大樂,天地與我溶化在一起,一身骨頭都酥了軟了,妄念很難出來。 (p.214)

⊙ 海底熱流上沖至頂,頭會疼,不管它,不要引導它,一念清淨以後,自然降至海底。 (p.215)

⊙ 境界不要求他再來,因為境界是日新月異的。 (p.217)

⊙ 佛家講戒律,戒是規律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戒別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應該數十年如一日。要從小處檢點起,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絲毫放逸。佛與魔的神通變化是一樣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於心。大乘菩薩要首先去掉慢心。 (p.218)

       
戒定慧不夠都是癡,驕慢心由知識來,道理見不清就是癡,一肚子理論證不到,就是癡,貪嗔癡慢疑這些都沒有了,變成慈悲祥和,平常心是道。 (p.218)

⊙ 真正禪定無時而不在定中,這種程度才能生般若,修道要福慧雙修,般若是慧,布施是修福。隨時隨地自淨其意,就是大定。 (p.219)

⊙ 禪淨雙修。打坐時念南無阿彌陀佛,慢慢念,下句南無阿彌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時間,有妄念起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這就是禪淨雙修,也是空有雙修。這個修法極高明,不要看不起他。 (p.219)

       
禪淨雙修念佛久了,會流淚,那是悲心發了,空掉它,免得著悲魔。莫妄想!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p.219)

⊙ 一般人提到空,認為什麼都沒有,落於頑空,一般人認為空空洞洞是空,落於有上,常上。空是空一切相,相空而性不空,打破時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依性起修,入世以後,利世方能心無罣礙‧‧‧究竟涅槃。涅槃在那裡?就在這裡。見性以後方能濟世利人,終日紛繁,而無動於衷。 (p.221)


⊙ 禪宗講解脫,是智慧解脫,無智亦無得。了無所得,空到極點了,但是只見到空,不見其有。畢竟清淨以後空有圓融,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一定要在心地法門上下功夫,要融會貫通,不可斷章取義。 (p.221)

⊙ 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蠢動含靈,都在給你說法,你不要著相,聲塵有來去之相,能聽的這個無動靜二相。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明白了,體會到了,不要著相,保任他,圓融自在,法身廣大,無量無邊,苦海即極樂;一著相,極樂亦是苦海。睜開眼睛,清清楚楚,一切看到,就是佛境界。 (p.223)

⊙ 不執著,外道轉成正法,執著了,正法即是外道。 (p.225)

⊙ 六祖說:「但觀己過,莫論人非。」世上沒有完人,取其長而捨其短,沒有一個人不可愛,不要專看人家的錯,要時時反省自己。 (p.227)

⊙ 一切皆如夢幻,執著有個道可得,這就是魔。 (p.228)

⊙ 氣不入中脈而得明心見性者,絕無是處。 (p.230)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麼是魔?外面境界,內在妄想。魔從心造,妖由人興。 (p.230)

⊙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沒有妄想,心頭清淨就是一念不生嗎?那隻是第六意識暫時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才是一念不生全體現。 (p.231)

⊙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你說有個無所住,早已經住了。功夫與道要分開呀!不要搞在一起呀! (p.23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著了佛魔了,被繩子綁住了。 (p.232)

       
觀想和觀音法門不是以色相求嗎?是的,但那隻是方法,藉著他達到一念不生啊!一切相,唯心所造,凡夫卻貪著它。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p.232)

      不求解脫出紅塵,聲色場中自在身,
          
頂後有光還是幻,雲騰腳下也非真。
          
桃花春樹年年綠,流水高山處處新,
          
試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飯一忙人。
          
(p.233)

⊙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p.235)

⊙ 問:「我想把住定境,如何定法?」
師答:「理上所知的,事上見了一下又跑掉的,氣不入中脈辦不到,中陰身的時候才能成就,心物一元故。你反而須做禪定功夫,氣一入中脈,就能成就。」(p.236)

⊙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我、人、眾生,都有,無相,他過來過去不理他,他過去就過去了! (p.238)

⊙ 知道妄念是空,妄念就是般若之用,執著般若是有,般若就是妄想。 (p.238)

⊙ 證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才知道動而不動,靜而不靜。明明白白,就是這樣。 (p.240)

⊙ 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來去,能見明暗的那個,沒有來去。 (p.240)

⊙ 眼睛看到前面,看到而不留意,耳朵聽到聲音,聽到而不用心。妄想像遊絲一樣,不管他,慢慢的他就跑了。六根是六賊,你能用它,六賊就不是賊,變成了安邦定國之兵,都可以修定,都可以成功。聲色二根則更容易修。 (p.241)

⊙ 心定難,身定也不容易,什麼姿勢持久了,什麼姿勢都不舒服,你得定的時候就舒服了。 (p.240)

⊙ 真心修道的,守得寂寞,耐得淒涼。 (p.240)

⊙ 「定」,外道佛法通途之學:初禪念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二禪氣住,三禪脈住(精氣神歸元),四禪捨念清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誰在了然?我在了然,了然的無我,這不是很簡單嗎? (p.242)

⊙ 須知行是濟世之行,心存出世之心,堪當大乘根器。如果行是癡世之行,心是入世之心,就不能成就了。 (p.243)

⊙ 隨順世緣無罣礙,這就是修行,不容易呀!一切境相,一切了然,一切清淨,歷歷分明,這是觀音入道之門。認得這個。如何是不生?不生妄想雜念,不起生滅之心而已,萬緣放下,晝夜都在「不生」之中,就是無生法忍。 (p.250)

⊙ 西藏密宗講三脈四輪,嬰兒至開口說話即不通,經過如法修持,才可以打開。生命的泉源在海底部位。八十歲的人,如果海底生命之源可以喚醒,可以延年益壽,且可得神通。西洋人稱「靈力」、「靈能」。藏人稱「拙火」。打坐時氣脈不通,不能得定。顯教中有「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說法。 (p.257)

⊙ 習定妄想斷不了,不要勉強去斷它,就是那麼看著它。昏沉來了,也不要強打精神,照住昏沉。久而久之,妄想就起不來了,昏沉也不來了,不是你用心去斷除它們,它們自動不來的,用功要這樣用法。 (p.259)

⊙ 心沉下,純陽之氣就上升,不把心沉下去,純陽之氣就會下沉,永遠不會得定。 (p.260)

⊙ 以清淨梵音來念佛,可以超度亡人,亦可超度活人;以此清淨梵音,使人心地清淨也。但是自己如果尚未得定,念佛度鬼,毫無是處。 (p.260)

⊙ 為什麼中午打坐容易昏沉?因為午時一陰生,人身為一小天地,生命之根源在「子」(海底、會陰),頂在「午」(頭頂)。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氣上頂,初覺頭頂如鐵箍,陽氣正上頂,氣脈通了,即無此痛的感覺了,陽氣到海底或到頭頂,到氣脈大通後,即無感覺,好像昏迷,但此昏迷與衰老臨死時之昏迷不同。後腦部分有內分泌(西人稱生命之源)下降,刺激下面,生起淫念;如能把後腦後仰,即可醍醐灌頂,華池神水下降,水火既濟,可以不漏;任督二脈,有小珠子在轉動,呼吸停止,四肢酥麻,內外一片光明,慵慵然,如醉如癡,慈悲喜捨,淫念自無。 (p.261)

⊙  學禪的人到處一念清淨時,即與毘蘆佛法之光明相融,整個虛空都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不過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打破空間的錯覺,一切聲音,都是你的聲音,一切色相都是你的色相,不過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被習氣妄想所障,不敢認此廣大無邊的法身為我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彈指耳,縱橫十萬裡,又有什麼隔礙呢? (p.263)

⊙ 修行人一般都在身上搞,很難超脫。現在我告訴你們一個超出身體的方法,把心念從頂輪拋出虛空,上昇到無邊際的高空,同時下降到無邊際的下方,旁邊前後左右也是無邊無際,把身體的觀念空掉。就這樣坐下去,身體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他,痛苦自然減輕,久之可以得定。這時虛空即是我身,我身與虛空無二。我們這個身體不過是無盡虛空中一個微塵。要離開這個身體去修,可是也要藉著這個身體來證。這樣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漸擴大,慢慢就可以與諸佛相接了。 (p.264)

⊙ 全部佛法,就是講這個「覺」字,禪宗謂之明心見性,也就是宇宙全體寂然不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淨土,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念佛一心不亂,可在臨終時往生西方,在那裡聽經修行,花開見佛,見你真心之佛。末法時代楞嚴經先失傳,淨土宗大行。出家以後,欲證菩提,趕緊多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多看古德語錄,走禪的路子,有所證悟,再弘淨土、華嚴。 (p.265)

⊙ 念佛要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出聲念,力氣衰了的時候,就默念,心念。一面念一面參,念到念佛的聲音念不出來了,三際托空,豁然一悟,就能有成就。平時不認清這個境界,到臨終時,心念也提不起來了,悔之晚矣。如此情形,我生平接觸過的學佛人多矣,真可慨嘆。 (p.265)

⊙ 出家人修慧易,修福難。娑婆世界,眾生煎熬,修行最易成就。未成佛道,先接人緣,多培法緣,廣接善緣,出家人修福單靠禪定是不夠的。 (p.266)

⊙ 練腿子,身體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後,筋骨會堅固,氣脈可流通。 (p.267)

⊙ 什麼是禪呢?告訴你,圓明清淨就是禪,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而此心靈靈明明,了無罣礙,毫無執著,一片祥和,一味慈悲。把心放開,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生了也無礙呀!妄念來了隨它來好了,不要去壓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來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來了,讓它去昏沉好了,昏沉過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強提起精神來對治它。 「六根才動被雲遮」,動也無礙呀,那知道六根的那個東西並沒有動過呀! (p.269)

⊙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滅如何生滅?當生的時候它就生,當滅的時候就滅,一步一步,生滅滅生,誰要你去滅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學佛,學木石去好了。如片雲點太清裡,坦然而住,生滅又有什麼妨礙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圓明清淨,動靜二相,一切了然,無罣無礙,你聽雞鳴狗叫,客人來叫門,聽得清清楚楚,那個罣礙你呢? (p.270)

⊙ 「真不立,妄本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那裡去求空啊! 「第一義」在那裡呀!在第九義上!大家都被第一義綑死了,害苦了。 (p.271)

⊙ 佛法本來平常,就是這麼一點,無邊妙用百千法門,都從這一點發出來。但是見到這一點很難。無始以來在輪迴中,被塵勞煩惱遮住,透不出一點靈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從這一點發出來。易學說:一畫未生以前。數學上稱之為零,不是數了,只是一個概念,代表開始未知數,也代表無窮數。佛經上很多數理的概念,佛菩薩能通一切智,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事萬物都從一而來,累積千千萬萬之一而成千千萬萬。見到了這個一,保養這個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過,信得過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諸佛。沒有見到這個一,一切學問都是假的。見到這個一以後,要發大心,發大願,就是如此,其他都不是。一是個什麼?什麼都不是。 (p.272)

⊙ 善惡之分只在一念之間,此心正,此理正,負盡天下人也沒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 (p.274)

⊙ 大乘六度是禪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是戒定為基才能得慧。因為習定以後,氣機才能發動,才能得定。由於個人業力不同、知見不同、知識不同、身體不同,所以現像也就不同。如何修?久坐必有禪。真正佛法並不只是「坐」,可是你們這些知識份子,要把過去一切世間知見,一切佛法道理都丟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窮苦,而一切知見,沒有真功夫都抵擋不住最苦的磨難。 (p.276)

⊙ 平靜的時候,妄念提都提不起來,但是偶一不慎,喜怒哀樂之情發起來,更厲害,此心不能安,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修行必然的經過。所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到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品無明,才能到如來果位,此漸修之路也,豈有那麼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漸」,此心不能安,是你氣機沒有歸元,觸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脈只開一脈,到八脈具開時,氣機動得更厲害。佛經裡都有對治法門,用之皆有效。禪宗修法對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對治法門,正念一提,三際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後,功用見地,又更進一步了。 (p.278)

⊙ 你在清淨圓明以後,忽然變去。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是煩惱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淨,魔即是佛。此心坦然平靜,天人都不知道的樂處,何況是魔呢?不求靜,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讓它跑出去,你那個知道它跑出去的那個沒有動過。 (p.278)

⊙ 見道以後,何以會變去呢?初見清淨圓明,貴為黃金,過些時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點抓住它的心,就是後天的執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裡,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清淨圓明本來沒有離開過你嘛!何用你用心去抓它呢! (p.279)

⊙ 華嚴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淨圓明之心也,見著真心以後要入一真法界。 出息不隨外緣,入息不居蘊界。」靈明一點。我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大宇宙中之一點而已。 (p.280)

⊙ 一念不生全體現。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 放之則彌於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怎麼收?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道體也)。用的時候,此心一動,忠孝仁愛,用到濟世度人,功德圓滿,就可以神通具足,與宇宙合一,充塞於天地之間。 (p.280)

⊙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 (p.281)

⊙ 眼睛不定,心就不定。神光下視,永遠不能得定。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定。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 (p.283)

⊙ 佛法最妙處說空,空是什麼?即是大休大息,寂然不動,與天地合一,妄想截斷。然靈明之心無位置,謂之無位真人。初時氣足心定,氣住,舉身融融。次脈停,到此境界,有時出定須敲引磬,功夫熟了便不用了。依次漸修得四禪八定,由此再來觀心,而知空有來去,神通妙用,皆從定發,亦皆無實義可得,如是專修,也須十多年。在入世中,功夫絕非一年兩年可成,必須積功累行,妙用方能發起,方能得證理地。但絕非以年月計,亦非一今生來生計,如一心勇猛精進,好好幹,今生必有所成。 (p.289)

⊙ 見道與不見道又有何別?不覺即凡夫;覺即菩提、即佛。只在此一覺與迷之隔而已。 (p.295)

⊙ 提起即用,放下便休。提起是它,全水即波;放下亦是它,全波是水,波平了不就見海水?但話說回來,這是個絕大的秘密,是大密宗,說穿不好的。你們將來還是要欺人一番,這是善騙,發善心騙人用功;參,參到後來,把人的業障都參完了,參通了,身心都轉過來了,然後自己跳出來,才是真的。現在時代不同,說明了再參--「恩生於害」 --這是藉力給你用功的辦法。 (p.298)

⊙ 若到絕對空,一念不起,即羅漢境界。何謂絕對空?即擺到本來不動的本來面目處,其他妄想念頭不起,永遠定下去,即是無漏果。大智度論上告訴你們羅漢有兩種:一種有神通,一種無神通。達此無漏果時,要修才有神通,不修則無,與道體無關。

當然,一念不生不容易永遠保持下去,但生起念頭,也不失羅漢果位,若能一念專精亦是定。如何定?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下去,一個雜念妄想都沒有,一心不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定。 (p.301)

⊙ 永明壽禪師編「宗鏡錄」,是集中天下各宗各派的見解,自作總裁。這是一部很好的佛學概論,它等於將三藏十二部精華,重新整理過。甚至那部經典中如何說,那本書又如何說,某某法師如何說,都列出來了。說唯識的,說般若的,說禪定的都有。

       
其次,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是大止觀,非小止觀。)也是一部佛學概論,綱要都在上面。至於印度兩大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關於修持學理全部有,也是一部概論。另外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編的「瑜伽師地論」,也是一部佛學綱要。千萬當心現代這些作者根本未得初禪,更遑論羅漢果或能一心不亂啦!他們自己錯了尚無妨,卻還要去誤人,不得了!這不過是一個感想,順便提及。 (p.307)

⊙ 佛法自宋以後,即整個的到中國來了;印度現在已經沒有了,他們現在所有的,是約百年前英國人從小乘諸國再傳過去的。原始佛教精神,都到中國來了。大部份翻譯經典都在中國保存。但西洋各國對中國佛法之所以不承認有兩個原因:第一、故意打擊中國的一切,是恐懼所謂「黃禍」的心理作祟。第二、不知如何研究中文藏經,而梵文經典又失落,中國人對佛經的一套看法,他們沒有智慧相信。真正說起佛學,釋迦牟尼早已入了中國籍,翻來覆去,不過這一套。 (p.308)

⊙ 佛所說的中心宗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是說智慧成就,實相般若,是體,是說空的。故金剛經說的是實相般若,攝用歸體。 如如不動」是說實相般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方便般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境界般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是說的實相般若,即體,作用一古腦掃個精光,不取用,只取體,是實相般若。這當下即是處,一念不生處,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無時間觀念、也無空間觀念。時空的觀念是眾生最難丟棄擺脫的習氣。 (p.310)

       
真正時空觀念丟掉以後,就如脫殼烏龜飛上天,智慧神通自然就來了。真智慧,才是真神通。並非玩弄光影的神通。身見、時空的觀念都是最難擺脫的,所以金剛經說實相般若時,要人去除身見、去除時間空間觀念,不著一點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的應是方法論,如依本體論就要改一個字,「本」無所在而生其心。此心作用,本來是無所住的。 (p.310)

⊙ 般若說心性之體是空,是空一切相,空一切現象,不被現象所轉,不被現象所迷,則自性的體,孤零零的光明之體即會顯現。所謂無我,是說不要認生滅妄念的小我作「我」,對此生滅妄念的小我不加執著,則孤明心性之體,菩提真性的「大我」就顯現了。以莊子的話來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我即是大我,此是說真空。至於「妙有」,認識萬有歷然之相即是有;由般若自性的體上所顯現的現象即是妙有。故此不能光認一邊為其用,以「空」為究竟,還要認「有」為其用。 (p.310)

⊙ 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達到無我,對生滅妄念之小我不再執著,則自然歸於圓滿寂靜的大我。 (p.312)

⊙ 佛法所說三界是將宇宙的時空,三界萬有,一切有情皆包括在此一心的範圍內。以此標準,人類所爭辯的心與物,不過此三界中重要的兩環而已。所以若以心物二元來討論佛教的宇宙觀是不夠份量的。一般人見佛法說三界之宇宙觀極少談到物,而說他是唯心,殊不知三界將「物」包括進去了。


       
在現實人類活動之地球及以外的星球中,凡人類及以外的一切眾生,其生命基於男女(或陰陽)兩性之愛慾而來者,統屬於欲界之範圍。超出欲界則為色界,其中只有光和色,生命的存在只是情而無愛慾,此點吾人已難體會。超出此色界外,是既無慾又無色的精神領域裡的無色界。以上為三界。 (p.312)

       
色界時間與欲界者不同,欲界中又分很多分層,欲界之下層為地獄,上層為欲界天,其間的時間觀念各異。故說時空觀念在三界觀中是相對的。但三界中到底主宰者是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能為主宰者,仍為這個「我」,所以成佛成道者為人天師表。 (p.312)

⊙ 人類知識皆妄念所生,非證般若後所得之正知正覺。當然,妄想的力量與覺性的力量同樣偉大,妄想思維所研究出來的知識,和佛法同樣可觀,但是它不是絕對的真理。 (p.313)

⊙ 普通經典說除精神因素外,生命中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楞嚴經則說:地、水、火、風、空、見、覺七大所構成。

       
前面四大是生理。在宇宙說是物理;空是一大原素,它的作用非常大;見即所知、所見,當然也包括看見的見;覺指感覺、感受。人身是七大所合成,非常科學。見、覺即是識,四大與空也都是唯識所變。 (p.314)

⊙ 無記只是善惡之間的剎那間的一階段,譬如人忽而呆住了,非善非惡,就是無記。如果意識中完全無記,誤認為是定境,誤認為是無念,則是修行大病,反易入畜生道中。所以修行人,智慧不明,不如專修念佛、觀想、持咒法門,訓練善念專一,意識純善堅固,必定如願成就。 (p.315)

⊙ 意識的另一面,即是獨影意識。何謂獨影?即昏昏沉沉,恍惚流注,似有似無。譬如打坐時或夢中那種境界,就是獨影意識。


       
我為什麼叫你們注意唯識呢?就是因為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將參禪,及定中的各種境界,認為是自性、見道、得神通。例如能看光等作用,也能說過去未來事,其實,這只是自我催眠的最高程度,自以為以得了神通,已經得到了道果,不知這只是獨影意識引發而已。 (p.316)

⊙ 第六意識愈用,薰習愈深,愈老愈頑固。嬰兒時只有前五識和第七識、第八識,第六意識是由於後天漸漸薰陶引發,分別意識始現行。第六意識即阿賴耶識的妙用,千萬要清楚,它是中心,它是總指揮,非常重要;而總司令則為第八識,它含藏一切種子,是一切後勤兵補給的總倉庫、總司令,而第六意識總指揮則為第八意識總司令的縮影。這一點極為重要,希望大家特別留心。第七識我執--末那識,此譯甚為勉強,實際上非我執之意,而是意之根,它非真我,只是意識之來源,更非第八識道體上的真我當我們打坐時,妄念分別心不起了,但「我見」真意還在,它就是第七意識。第六意識起分別的功能,即從第七意識根本上來。如打坐入定時,身體似乎忘記,其實不是真忘記,只是身體感覺輕微了,地水火風見覺及分別起動柔軟緩慢了,但「我見」還伏在那裡,是即意根、我執。

       
很多修行人,將此一根當作真我,以為認識真我。其實,這正是楞嚴經上說的:「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便是這個劣根。前七識都包括在第八阿賴耶識。 (p.317)

⊙ 第八識的功能,包括兩種歸納性的作用:根身器。一、根者,即生理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構成的身體。二、器者,整個三界宇宙一切物理世界的物質都在內。故一般人誤會佛法所說的唯心,是第六意識的心,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其實是指第八識心王而言。 (p.318)

       
第八識在死亡時是最後消失,故說「去後」。至於「先來」,是說生命在入胎時,阿賴耶識的功能最先來。 (p.319)

⊙ 吾人綜合所有佛經方法,不外兩部分:一是行為上的培養,即善行功德;一為行為上的求證。在行為上培養善行功德為當然的,暫不說它。

       
修持上的求證,綜合大小乘的修持,不論何者說法,皆靠禪定。小乘說戒、定、慧,是以定為中心。得定自然戒、慧皆在其中矣!大乘說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體上也是指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行修,然後達到由禪定而般若。四禪八定、九次定,不論大乘菩薩道,或小乘聲聞緣覺聖賢等,都要由禪定而來。那麼大小乘的差別又在那裡?他們的修行方法,皆由禪定而得,只是願力的不同,以及行為見解的不同。小乘所見者淺,利他利世的願力淺薄,境界便甚狹小;大乘則見解深厚,利他利世的願力充沛,所以境界也大。 (p.320)

⊙ 初禪:心一境性,定生喜樂。中國人配合氣脈的道理,歸納為念住。念佛者念到一心不亂,參禪要參到一念不生,未悟者只一句話頭孤零零的,悟了的只悟到本來面目現前,完全定住,心一境性,定久了,就定生喜樂。 (這在佛經上都有,可是散在各經中,沒有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出來。)定久了,要達到定生喜樂,才是初禪。喜是心理的,樂是生理的。 (p.320)

       
二禪:離生喜樂。身心如同離開,與物理世界脫開一般,有一種遠離的感覺。二禪是禪定的功夫深厚了,然後達到出入息自然停止,並不是以氣功勉力達到,這是一個關鍵,非常重要。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了,達到氣住,才能離生喜樂。 (p.321)

       
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混身十萬八千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談到捨欲界粗觸之樂,不達此地步,休言無情色之慾。中國人綜合經驗,謂三禪為脈住(這在佛經上是看不到的)。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此與瑜伽術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後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察。脈雖住了,然身上暖壽不減,到三禪後,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他),如嬰兒之體,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p.322)

       
四禪:捨念清淨。既然氣住脈停,如何還有念呢?此是指身見,人我執的小我的念,再捨此我之妄心,才能到達相似無我的大我。必要在捨念之後才得清淨。 (p.323)

⊙ 說明了四禪以後,還有四個定境,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

  一、色無邊處定色代表光明及物理世界,即色法,是很抽象的觀念,精神有時也包括在內。此境界將四大地水火風都化空了,能與宇宙相通,色無邊際。現在我們打坐,都不超出肉身四大的範圍,如何能有神通?眼識所及要到無邊際處才算數。


  二、空無邊處定現在有些人打坐不是空空洞洞的境界嗎?但空的邊際只是在此色殼子的範圍,更不能包含此虛空,如何能說到求證呢?


  三、識無邊處定識即意識精神,可在剎那之間,超越十萬八千里無邊處,放之彌於六合,收之退藏於密。

  四、非想非非想定非現有思想,也非說其無作用,是有作用的,百千萬億化身皆可辦到,是妄想又非妄想,也可以看到的。

  所謂九次定,是加一滅盡處定。這是大阿羅漢進果用的,一切境皆滅盡、丟盡,住在清淨境界,暫不再來。 (p.323)

⊙ 密宗教人念咒,只知是與菩薩打密碼,或是如無線電,打開某一頻率即可與菩薩溝通,在深一點的道理,不須要告訴你,即使說了你也不懂。 (p.327)

       
單從咒語音韻修持即可進入菩提,直達涅槃,這是指果位上的修持。但須慢慢的修持才能證得,此乃已成佛果者所傳下來的方法,你只要照著他傳下來的咒語修持,不問道理也可直接溝通佛心。如此由咒語的念誦即可得到佛果,這是何等便宜便利的奇妙法門!但不通教理不行,依然凡夫。不明教理,不通唯識、般若之旨,仍是外道知見。 (p.328)

⊙  至於觀想,是利用意根來觀想,使你不打妄想,利用意識功能(明了意識及獨影意識)和意根的第七識││真意結合而統一,配合某一圖案構成某一境界,以達到初步的心一境性;然後無中生有,再使此一意識堅固,造成另一個永恆的意生身;離開色身,不受物理世界宇宙法則所範圍,不受生滅所範圍。明乎此,即可知淨土宗為何要人專心一意念佛,使意識堅固,可以構成另一個永恆的生命,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p.328)

⊙ 藏密看不起東密,更看不起漢地顯教,他們認為藏密才是真正佛法。好笑!真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文化根基,畢竟太幼稚一點。 (p.328)

⊙ 無論紅教、花教、白教、黃教如何分派,綜合各派理論,主張從這個凡夫業報身起修,必須先轉化業氣。人身有三脈七輪,必須修氣、修脈等等,將氣脈打通了,業氣淨化,轉了色身才能得定。否則色身沒有絕對的健康,即不能得定。若氣脈未通而能證得菩提者,絕無是處,都只是幻境罷了。氣脈真正打通,見了空性,才能得大成就,才能證菩提。 (p.332)


歸結總論,要依身起修,要身上三脈七輪都通了以後,再修明點,明點修成後,發起拙火,是即靈力。生命的靈力藏在男人的海底,即睪丸後、肛門前,針灸所謂之會陰穴;女人在子宮部。無窮的靈力可在此發動,此乃宇宙的奧秘,人的無窮的生命潛能皆隱藏潛伏於此,密宗以靈蛇象徵表之,通常是沉睡著的,但一旦被喚醒了,混身氣脈打通,則可蓋天蓋地,瀰天綸地,真有通天徹地之能。若氣脈未通,雖有時可見自性光明一面,但如禪宗所謂孤光偶露,石火電光,只這樣發一下而已,不能得正定,不能得正覺,不能證果。 (p.335)

⊙ 所以說中國文化及文化史,如不了解道家,或認為只有老子、莊子就足以代表了整個道家,可說是對本位文化瞭解得實在太不夠了。必須深刻研究它,它是一種科學,科學成份多於哲學;佛學是哲學多於科學;儒家則是倫理道德多於科學、哲學。綜合此三家才能談到中國文化,否則光讀了幾本四書五經,則不必談了。 (p.340)


⊙ 如欲得定,必須嚴守戒、定、慧之學。不漏丹,是最起碼的戒學,但功夫作好的時候,反而會漏丹,甚至受不了而想辦法使它發洩了才輕鬆,但如此一來,辛苦得來的功夫又要完全垮台而且漏後,一身痛苦,真如下了地獄,可見佛說句句實語,因此還要從頭用功,慢慢修回來。但等到陽氣發動後,淫慾又來了,如此周而復始,永遠凡夫而已。 (p.342)

⊙ 有一個方法非常好,是有為法,密宗與道家都有這個修法,以我個人的經驗,道家此法較密宗及瑜伽術更完備。道家稱之為補虧法,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稱接命法。

       
此法等於密宗的智慧灌頂。觀想或幻想頭頂上有太陽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明點,有一道光,由頭頂一直沿督脈灌下,用眼識意識上接此光,即由脊椎神經而下到丹田,再到海底,然後分別由兩腿到兩腳心,接著由前面倒轉上來,多轉幾圈,精神充沛了,身體自然直起來,再將它空掉,一念不生,不理它了。


此法可以治百病,練幾天即可引發生機。此法極有效,病人或老弱皆可一試。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間陽氣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實。老年人練習此法,時間需要長些,有病的人亦然。 (p.346-348)

⊙ 密宗認為必須將紅白菩提煉化了,則身體周身健康,氣脈通、脈輪開;打坐時不麻不痛,得樂發暖,便可得欲界定,故說菩薩內觸妙樂,即從此開始。再進一步,心輪之脈,難以打開,必須心空一念,方可「脈解心開」。心脈開的時候,「拍以呀(合聲讀)」的一聲,內外一片光明,即到色界的光明定境。再進一步,上到頂輪,頭部,「轟」的一聲,頂輪震開了,內外光明打成一片,此時定極了,你想叫它起妄念,都提不起來,真正達到無念之境到此一步道家所謂還精補腦,長生不老,已經不在話下了。要知渾身氣脈不充沛,不能得定,即使充沛,脈輪不開,仍然不能達到定境,即此理也。由臍輪氣脈打開,到頂輪氣脈打開,得到大樂,由此得暖地,再到頂地,由此再到一念不生的忍地,即是世第一法,即是說在世間是第一了。當然下面還有大事在,而且與悟得菩提,證得菩提與否,還不能混為一談。 (p.349)

⊙ 真正中脈通了,真可以氣住脈停,身體無絲毫覺受;如果還有身體的覺受,則還不是真通;到真通時,觀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如夢如幻,自性清淨。 (p.350)

⊙ 營養不好,身體不好,也是不能入定的主因。但話要說回來,若要入定,腸胃非清理不可。道家是很注重營養的,且要流質多於固體食物,所以要有人護法,飲食衣服醫藥,都要調好,時間不當一回事才行。 (p.352)

⊙ 宗喀巴大師說:「中脈不通,證得菩提,必無是處。」絕對的準確,這是真話。但是修禪宗的人,絕不講氣脈,不講色身上事,但真正見道那一下,氣脈也是必通的,道理在這個地方。假如是真見道,而身上氣機不起變化,必無是處,否則就不是真正見道。 (p.385)

⊙ 見道難,修道更難。修道難,證道更難。證道難,行道更難。行道是自我犧牲。行道時,懂得教授法更難。教授法不是學來的,是悟得的。 (p.393)

⊙ 什麼是行履,什麼是用。道在平常日用間啊,起心,舉步,言語,動靜,一舉一動都是妙用。 (p.406)

⊙ 見道之後久定就成功,不見道不行。 (p.407)

⊙ 真正見到了這一面,還要知道那一面,這一面的空也,那一面的有也。如何有呢?你試試看,你觀想一個東西,你用意造出來,或單提一念,看提得住否。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能夠定得住,就真證明你見道了沒有。凡夫是做不到的。觀得起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心一境性,心在一個境上。這個境是你造的,沒有關係,愛造它就造它,你那個能造之性沒有變。見道了才可以,不見道不好修定。 (p.410)

⊙ 見道的人,他自己會曉得變更習氣的。平常瑣瑣碎碎的人,自然而然會變成慷慨激昂;平常驕狂的人,自然變成謙下;就是說,言語,舉止自然而然變得合乎中庸之德呀! (p.417)

⊙ 我們要瞭解佛道只在平常日用之間,平常日用之間,念念覺即是佛,念念迷即凡夫。念念覺,覺個什麼?起心動念處,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義當所為,所不當為,無一不合於理,無一不合於禮,這就是行履。 (p.417)

⊙ 依我們平常做人來講,精神不統一,不仔細。為什麼不仔細?為什麼精神不統一?就是沒有定力嘛!可見凡夫的定慧也相當困難。何況二乘的定慧,何況菩薩的定慧,要念念在定慧中。凡夫的定慧,就是平常事業成功的基礎。 (p.418)

⊙ 如果沒參通,沒有明心見性,慢說是修外道法,修佛法都是心外求法,因為不明更本。所以要先見道。 (p.419)

⊙ 有的是到了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當下一段空的境界。他便認為「哦呀!就是這個!」那麼就定住這一個,前念不生,後念不起,當體即空的空空一段,定定,定得連身心皆空了,皆忘掉了。要弄得如癡、如傻。要久定。這個時候,這個人呀,簡直記憶力都會衰退,好像腦筋都不太靈敏了,有一個階段萬事都懶得用心去動。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明師指導,單求如此下去,坐久了,有些人變成枯木一樣。這不是真悟,不是真明心,更不是見真性。這是妄想意識暫停現象。那個三際托空的境界,正是意識根本的變相現量。 (p.420)

⊙ 由破初關而得定的人,漸漸漸漸地,身體如果原有宿疾,便百病叢生了。因為這個時候,色身氣質變化,剝復之機來了。 (p.421)

⊙ 業性體空的。如果說業是有的話,佛法就成了問題,因為成佛也是善業,命中註定會成佛,佛法變成宿命論了。可以說宿命論就包括了佛法了。 (p.427)

⊙ 見道以後,就要注意行履啊!念念正心誠意,念念覺知呀,要把這一個習氣轉得過來,夢境就自然作主了,清淨了。所以平常清醒明白時強制壓抑,貪嗔癡可以使它不起,一到夢中就不行了,這就證明自己修行不得力。若是你所有的佛法在夢中都用不出來,那麼一到中陰身││死的時候,中陰身同夢境一樣,你不能做主,佛法不是白學了嗎? (p.429)

⊙ 三際切空,切斷的時候,並不要你守住個個靜,也不要住在空空洞洞上面,那隻是靜境而已。能知此靜中靈明之主是什麼才是真諦。 (p.434)

 

沒有留言: